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叶亚香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羊角镇实验小学 525000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任务。“解决问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的核心板块,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然而,传统“解决问题”教学常陷入“机械训练”的误区,学生虽能掌握解题步骤,却难以理解问题本质,更无法将数学知识迁移至生活场景。情境教学法的引入,为“解决问题”教学注入新活力,通过创设贴近学生认知经验的生活情境,将抽象数学问题具象化,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其数学思维发展。
二、情境教学法与“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在契合
情境教学法强调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构建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需紧扣问题核心,既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授“加减法解决问题”时,若仅以“小明有 3 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 2 个,现在有几个苹果?”为题,学生虽能快速得出答案,却难以理解问题与生活的联系。若将问题置于“超市购物”情境中:“小明带了 10 元钱,买铅笔花了 3 元,买橡皮花了 2 元,还剩多少钱?”学生需结合生活经验分析问题,通过模拟购物过程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提升了问题的趣味性,更促使学生从“被动解题”转向“主动探究”,实现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生活化情境:从“抽象”到“具象”的桥梁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策略之一。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解决问题”教学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能有效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长度单位”时,教师可设计“测量教室”情境:学生需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记录数据。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需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卷尺、直尺),理解不同单位(米、厘米)的换算关系,并解决“如何准确测量不规则物体”等实际问题。这一情境不仅涵盖了“长度单位”的核心知识点,更通过真实操作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需注重“真实性”与“开放性”。真实性要求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经验,避免“为情境而情境”;开放性则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例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班级生日调查”情境:学生需分组统计班级同学的生日月份,制作统计图,并分析“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最多”“是否有同学同月同日生”等问题。这一情境既包含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又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探究概率规律,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
四、故事化情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故事化情境通过构建具有情节性的数学问题,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故事场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例如,在教授“分数”时,教师可创设“分蛋糕”故事:小明过生日,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要分给爸爸、妈妈和小明三人。如何平均分配?若小明邀请了两位小朋友,现在要分给五人,每人能分到多少?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学生需逐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数的表示方法(分子、分母)及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故事化情境的创设不仅使数学知识更具趣味性,更通过情节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
故事化情境的创设需注重“逻辑性”与“启发性”。逻辑性要求故事情节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避免“为故事而故事”;启发性则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或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行程问题”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速度较快但中途睡觉,乌龟速度较慢但坚持不懈。最终谁先到达终点?若兔子睡觉时间为 1 小时,乌龟速度为每小时5 公里,兔子速度为每小时20 公里,赛道长度为100 公里,谁先到达?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学生需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并运用公式“路程 Σ=Σ 速度 × 时间”解决问题。这一情境不仅涵盖了行程问题的核心知识点,更通过故事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
五、多媒体情境:从“平面”到“立体”的突破
多媒体情境通过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数学问题具象化,降低认知难度,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教师可利用动画演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转换”:通过拖动动画中的长方形边长,使其四条边长度相等,转化为正方形;再通过调整正方形边长,使其变为长方形。这一动态演示不仅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及关系,更通过交互操作激发其学习兴趣。
多媒体情境的创设需注重“交互性”与“针对性”。交互性要求多媒体工具支持学生操作与反馈,避免“单向灌输”;针对性则需紧扣教学目标,避免“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例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统计软件设计“掷骰子”实验:学生需通过软件模拟掷骰子过程,记录每次结果,并统计“1—6 点”出现的频率。通过多次实验,学生可观察“频率”与“概率”的关系,理解“大数定律”。这一情境不仅涵盖了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知识点,更通过交互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数据分析能力。
六、情境教学法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情境教学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情境创设需耗费教师大量时间与精力,若设计不当易陷入“形式化”误区;部分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难以理解情境内涵,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情境教学与传统评价体系的冲突,如情境化问题难以通过标准化试卷评估等。
针对上述挑战,教师需从以下方面优化实践:首先,加强情境设计的系统性,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规律,构建“情境—问题—探究—应用”的教学链条;其次,注重情境的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情境,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参与探究;最后,探索情境化评价体系,如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分析其问题解决过程、评估其数学思维发展等方式,全面评价情境教学效果。
七、结论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化、故事化、多媒体化情境,将抽象数学问题具象化,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需紧扣问题核心,注重真实性、开放性、逻辑性、启发性、交互性与针对性,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尽管情境教学法的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优化情境设计、分层教学及探索情境化评价体系,可逐步克服其局限性,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情境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构建更高效的“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卉 . 巧借教材内容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J]. 学园 ,2024,17(17):61-63.
[2] 许 丰 慧 . 指 向 深 度 学 习 的 小 学 数 学 情 境 教 学 探 究 [J]. 华 夏 教师 ,2024,(1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