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活动设计研究
赵红艳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城西校区 215600
“双减”政策持续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得在减轻学生负担时,强化实践育人作用 , 当下,课后实践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适配度不高,主题探究欠缺深度,对学生品德素养培育造成影响。依托人教版教材,围绕主题意义探究来探索教学模式与课后实践活动设计,解答“双减”框架下怎样优化教学流程与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主题探究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 , 这项研究对构建高效且减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实践意义重大。
1 研究设计与实施框架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双减”背景下,研究选取 3 所不同类型小学(城市、乡镇、农村各 1 所)的 1-6 年级学生及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对象 , 关注课后实践活动设计,涉及活动目标设定、内容选取、形式创新、时长控制及评价机制。分析缩短活动时长(单次不超 30 分钟)、减轻负担的情况下,提升活动实践性与教育性,覆盖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
1.2 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教师以研究者身份参与。教学实践中设计、实施课后实践活动,借“计划 - 实施 - 观察 - 反思”循环优化方案。
结合案例研究法,选6 个典型活动案例(每年级1 个),分析活动设计思路、学生参与情况及育人效果 , 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家长对活动的反馈,访谈法与教师交流设计难点,研究兼具实践性与科学性。
1.3 研究步骤与时间安排
研究周期为 1 学年(9 月 - 次年 7 月)。
第一阶段(9-10 月):确定研究对象,开展文献研究,设计初步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11 月 - 次年 4 月):分年级实施活动,每 2 个月进行 1 次反思调整,形成 3 轮迭代方案。
第三阶段(5-6 月):收集案例与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第四阶段(7 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报告,提炼可推广的活动设计模式
2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操作
2.1 人教版教材主题意义要素提取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按年级循序渐进编排,每个单元主题都蕴含着丰富意义要素。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为例,其核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热爱学校,培养他们对校园生活的积极情感与责任感。从学校环境层面来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校园布局、功能区域等具体内容,提取学校为学习与成长提供空间的关键要素;在学校历史方面,学生了解校史故事、发展变迁的过程,感悟学校文化传承的内涵,这正是文化延续要素的具体体现。
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家”单元,主题意义围绕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构建 , 教材呈现国家领土、国旗国徽国歌等知识,提取出国家主权象征要素;讲述国家发展成就,科技突破、文化繁荣,突出国家奋进向上、日益强大的要素,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概念,激发爱国情怀 , 对各单元主题意义要素提取,为后续教学模式构建筑牢基础。
2.2 三维度课后实践活动模式构建 ( 实践准备—实地探究—成果反哺)
实践准备:活动启动前明确目标与任务清单。以四年级下册“美好生活哪里来”单元为例,课后实践准备需完成:
目标锚定:聚焦“劳动创造价值”的可感知实践点,如“身边物品的生产链条”“社区劳动者的日常付出”;
任务拆解:分组选择探究对象,如蔬菜种植、文具制作、社区服务,设计轻量化记录工具,如“实践打卡表”含时间、地点、关键发现栏;
资源协调:通过家校联动确定安全实践场景如家庭厨房、小区超市、社区菜场,明确家长陪护与安全须知。
实地探究:以“短时长、强体验”为原则开展实践(单次 ⩽30 分钟)。本单元可设计分层实践形式:
低年级:在家长陪同下观察超市货架补货流程,用照片记录“商品从仓库到货架的步骤”;
中年级:访谈小区快递员、环卫工人,用录音或文字记录“他们每天的 3项主要工作”;
高年级:参与家庭劳动,如做饭、整理房间,用时间轴记录“劳动步骤与成果感受”。
成果反哺:实践后通过课堂分享实现意义内化。低年级展示“我的劳动观察照片”并描述发现;中年级用思维导图梳理“劳动者与生活的关联”;高年级撰写“实践小日记”提炼“劳动带来的价值”,教师结合分享强化主题认知。
2.3 课后实践操作流程
以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家”单元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例,课后实践活动流程设计如下:
实践准备(1 周):课堂明确探究方向后,课后分组确定实践主题“生活中的义务行为”,制定安全清单、观察清单、访谈清单;
安全清单:佩戴标识、结伴而行;
观察清单:记录时间、地点、具体访谈清单:设置 3 个简单的预设问题,如“您知道投票权吗?”;
实地探究(2 次,每次 25-30 分钟):
首次:观察社区公告栏的选举通知和权益宣传,交通路口中行人和车辆守法情况,用表格记录“义务行为”;
二次:访谈社区工作者“居民如何参与社区决策”、物业人员“业主需遵守哪些社区规则”,用手机拍摄 1-2 个典型场景。
成果整理(课后 40 分钟内):分组汇总观察记录与访谈要点,制作“权利义务实践手账”,标注实践中最有感触的 1 个案例。
课堂反哺(10 分钟):各组展示手账,分享“实践中发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教师结合案例总结“生活中的法治意义”。
3 教学实践成效与反思
3.1 学生主题探究能力测评结果分析
从测评看,学生主题探究的主动性有明显提升。参与实践的能自主提出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不少主动走到社区里,探究公共设施日常维护的具体办法,资料收集上,多数能运用访谈邻居、观察街道等方式获取信息,还能按时间或类别简单梳理成条理,探究深度有差异。高年级结合生活里的真实实例分析主题意义,“我们是公民”单元,联系自身享有的权利和该尽的义务具体举例;低年级多停留在听故事、看图片的表面认知,对主题藏着的内涵挖掘不够,团队合作探究时,部分能招呼同伴分工,组织协调能力强,也有总在一旁观望参与度不高,需多些引导让他们融入。
3.2 教师教学模式应用反馈调研
参与调研的教师普遍认可课后实践活动的实用性,实践准备阶段的任务拆解能让学生目标更清晰,成果反哺课堂让品德教育更具象。教师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农村学校实践资源有限(如缺乏多样社区场景),低年级学生实践安全保障压力较大;30 分钟时长内平衡“体验深度”与“任务完成度”存在挑战,部分家长对活动参与配合度不高。
3.3 研究不足与优化方向
主题意义要素提取时,不同年级要素的梯度衔接考虑不够,部分活动设计在年级适配性上出现偏差,课后实践案例多集中在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适用性探究不足,农村学生生活经验与教材主题的结合方式还需研究。优化方向上,细化各年级主题意义要素的层级,低年级侧重直观体验实践,高年级侧重理性探究实践,增加农村学校实践案例,结合农村生活场景(如农田劳动、乡村治理)设计探究活动,让模式更贴合不同环境下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志涛 .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设计优化策略研究[J]. 教师 ,2025,(12):20-22.
[2] 柯秋梅 . “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探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5,(08):8-11.
[3] 吴强 . “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4,(3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