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路径探析
傅涵婷
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 214105
引言: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1]。然而,传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学生积极心理和核心素养的整合发展,导致教育过程与核心素养目标脱节。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首先,教育目标多聚焦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核心素养相关的心理品质的培育重视不足。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是否出现焦虑、叛逆等问题行为,而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缺乏系统设计。其次,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与核心素养的整合。当前教材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文化基础、社会参与等领域的素养培育相结合。最后,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为主,忽略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多数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品质发展过程的关注,忽视了学生的行为表现、情感变化。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一)重构融合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
1.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与不足;提升思维灵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用积极心态面对学习挑战。例如,通过“我的成长档案”活动,帮助学生记录自己的进步与变化,增强自我认知。
2. 培育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接纳自身情绪,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在困难中寻找积极因素,提高抗挫折能力 [2]。例如,设计“情绪天气预报”活动,让学生每日记录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尝试调节,培养情绪觉察能力。
3. 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掌握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等社交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承担责任;树立规则意识和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情感与需求。例如,通过“小组合作拼图”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协作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心理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将心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等技能;学会制定简单的生活与学习计划,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增强环境适应能力,能快速融入新的学习或生活环境。
(二)优化生活化与整合化的内容体系
1. 立足生活实际,精选教育主题
围绕小学生的生活场景和成长困惑设计主题内容,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我爱我的家”“认识新朋友”等主题,帮助其适应校园生活;针对高年级学生设计“学习压力巧应对”“青春悄悄话”等主题,解决其成长中的实际问题。
2. 整合核心素养,实现跨领域融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文化基础、社会参与等领域的素养培育有机结合。例如,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课文赏析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将心理品质培养与身体素质锻炼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3. 丰富呈现形式,满足多元需求
采用多元形式呈现内容,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开发绘本、动画等资源,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练习人际沟通技巧。
(三)创新体验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1. 推广体验式教学,深化情感共鸣
通过游戏、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心理感悟。例如,开展“鸡蛋保卫战”活动,让学生扮演“父母”守护鸡蛋一天,体验责任与关爱;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心理韧性。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能有效促进情感认同和行为改变。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主动参与
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师生对话等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开展“心理互助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与经验,在交流中互相支持。互动式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构建专业化与协同化的支持机制
1. 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加大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力度,开展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心理学、核心素养理念等方面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建立教研机制,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转变教师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
2.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通过亲子活动、家庭教育指导,帮助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整合社区心理辅导机构资源,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体验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例如,举办“家庭心理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心理课堂,共同学习情绪管理方法。
3. 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视其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结合行为观察、同伴互评等多种手段,记录学生的活动表现。在评价主体上,吸纳多方面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结语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学生的认知、情感等核心素养有机融合 [3]。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突破目标模糊、内容脱节、方法单一、机制滞后等困境,通过重构融合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优化生活化与整合化的内容体系、创新体验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构建专业化与协同化的支持机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未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进一步深化与核心素养的理论融合,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基础作用,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3]。
参考文献
[1] 郑珊,杨雪,白乌云塔娜。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 —以“‘镜’中的我”为例 [J]. 新课程,2025,(05):65-68.
[2] 李瑞娟。基于核心素养探讨小学语文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践 [J].小学生 ( 上旬刊 ),2024,(10):94-96.
[3] 李佳穗。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策略探究 [C]//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十). 湖南省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81-83.DOI:10.26914/c.cnkihy.2023.11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