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故事》学与教实践探索
刘群 籍伟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 230000
引言:本文主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及小学语文统编版新教材的视角,探讨如何实现从单篇课文教学向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渡实现学与教的实践探索,研究培养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辨性阅读习惯的方法,并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提出相应的补充建议。
一、理论溯源: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价值
(一)学习任务群的定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任务群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特定主题设计结构化任务链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是通过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迁移。
(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对比" 课时制" 与" 单篇教学" 的局限,任务群强调:(1)学习目标的整合性(三维目标融合)(2)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跨文本/ 跨学科联结)(3)学生活动的实践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二、实践路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一)任务设计的三大原则
1. 情境真实性
四年级上册的《神话故事》单元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名为“中华神话博览会”的生动情境。学生们在这个充满想象与探索的情境中,积极参与并承担起讲解员的角色,通过亲自讲述经典的神话故事,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此外,学生们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进一步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特征和深层含义,从而在动手实践中全面提升了对神话故事的综合理解和感知能力。
2. 任务挑战性
设计梯度任务:基础性→拓展性→创造性
(1)基础性任务
绘制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意向图谱,建立神话意向分类图;制作“神话词典卡”,例如收集神话故事中的创世动词并配图释义,理解神话语言的画面感。
(2)拓展性任务
创建“英雄人物卡”,从“牺牲精神”“智慧指数”“领导力”等维度进行量化分析;举办“神话辩论会”,设置“夸父逐日是鲁莽还是悲壮”等辩题,运用文本证据与历史文献展开观点辩论。
(3)创造性任务
编写跨时空对话剧本,如女娲与宇航员探讨创世;设计“神话智慧启示录”,用盘古精神策划校园欺凌应对方案;开发“神话主题游戏”,将《西游记》八十一难转化为团队协作挑战关卡。
3. 评价嵌入式
(1)教师主导性评价
设计《神话学习观察量表》,包含“想象指数”“文化迁移能力”“批判思维表现”等观测点。
(2)学生发展性评价
实施“神话学习日志”,每日记录“我的神奇发现“创意火花”“经典文化解码”三个板块,形成个性化成长档案。
(二)实施过程的四步模型
任务启动→探究实践→成果展示→反思迁移
1. 任务启动阶段
阅读前要制定计划。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对阅读活动成功至关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具体的阅读计划表,明确每次阅读任务的完成时间与目标。学生要在表中记录阅读进度与成效,便于跟踪进展。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设三颗星评价标准,让学生依自身阅读体验感受自行评定每次阅读的星级。该评价机制能让学生更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还能助其更好反思总结阅读体验。
2. 探究实践阶段
(1)对比阅读更深入。中高年级的统编版教材中安排了一部分群文阅读,旨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对比阅读,学生读完中国神话故事后可再读希腊神话故事,通过对比阅读,开拓阅读视角,多角度思考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思维。
(2)对比阅读有思辨。以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和《普罗米修斯》为例,教师可开展对比阅读课程。课堂上引导孩子对比思考中外神话故事里“火”起源的区别:外国神话中,火是火神本有,人间需火时会有英雄偷火造福人类;中国神话里,民间火靠钻木取火获得,孩子阅读能感受中国神话更具开创性。中国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有不畏艰难、勤奋坚持、为民谋福利等特质,且勇于自我牺牲、具备创新精神。
3. 成果展示阶段
在深入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构建起全面的思维框架,以更全面、多元和理性的视角理解书籍内容,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整本书阅读方法。
(1)画神话故事。学生们运用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对神话故事中的特定片段或人物进行创造性重构。他们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实现这一过程,从而提炼和精简内容,进而培养批判性阅读的思维能力。
(2)讲神话故事。新课标下,教材编排注重多样化讲述方式,如图、关键词句、示意图、图文结合、表格等。这些既降低学生讲故事难度,又提升其兴趣与参与度。所以,在理解整本书阅读基础上结合思维导图,可使故事讲述更生动。同时,讲故事能锻炼学生思维逻辑与语言表达能力。
(3)演神话故事。通过表演艺术,可展现对神话故事人物的理解,重塑其形象,把握精神特质。有趣的表演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验,又能加深阅读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4)写神话故事。绎神话故事并非阅读终点。通过单元写作教学活动,在孩子们充分阅读基础上引导其写作,既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也能让他们更生动有趣地完成“我与 过一天”写作任务。
4. 成果评价阶段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整本书阅读评估,以协助他们在细节上识别阅读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修正。这包括对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在每本书的阅读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份“阅读评价内容细目表”,评价内容要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五、结语
本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指导,融合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小学语文任务群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中华神话博览会”等真实情境,设计梯度任务链(基础→拓展→创造),整合对比阅读、多维展示(画 / 讲 /演 / 写),形成“任务启动→探究实践→成果展示→反思迁移”四步教学模型。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文化理解与创新思维,但需通过教研共同体协作、数字技术赋能及家校协同破解教师转型与资源整合难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任务结构化与生成性空间之间的平衡机制,构建科学的素养评价体系,并通过动态化行动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 .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本质与实施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22(5).
[3] Grant Wiggins.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 [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
[4] 王崧舟 , 王春燕 . 腹有诗书气自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整本书阅读 " 解读 [J]. 语文教学通讯·C 刊 .2022,(11).7-13.
本文系: 课题名称 : 《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整本书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号:HJG2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