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物理“学科思维”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

宋强修

新泰市刘杜镇中心学校 山东 泰安 271216

引言

物理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理科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双重任务。新课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科学思维”置于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位置,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基于物理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然而,当前部分初中物理教学仍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思维训练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导致学生在模型建构、逻辑推理、实验探究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基于此,本文从新课标视角探讨初中物理“学科思维”的内涵,剖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开展有效的学科思维培养提供参考。

一、物理“学科思维”的概念与构成

物理“学科思维”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基于物理知识逻辑、以模型建构、因果推理、图像表达和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思维方式。它强调对物理现象的抽象建模、规律总结和结构性理解,是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学科思维不同于一般逻辑推理,更强调以学科为依托,运用学科特有的工具和语言进行分析与表达。例如,在学习“力与运动”时,学生不仅要理解力的方向和大小,更应通过受力分析图建立“力—加速度—运动状态”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从而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路径。

二、当前初中物理学科思维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缺乏模型建构能力

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科思维”的精髓,但在日常的课堂中,许多学生还不具备根据实际情境提炼模型的能力,遇到力学、电学问题,只见现象不见物理参数,找不到问题的本质,也不用像“质点模型”“等效电路模型”或“自由体图”这样的最简单的分析框架。例如,研究“浮力”过程中,只注意到了液体深度或物体升降的状况,而不会应用力模型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大小的变化。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太关注结果而轻过程,对于模型应用的使用与引入没有得到体系培训,仅让学生停留在公式的记忆、规则性的表层学习的阶段。其次,教科书中模型的呈现是“给出答案的”,并没有体现模型建构的过程,造成学生没有经历完整的建模-检验-应用的思考过程,模型思维不能真正化为认识工具。

(二)推理链条断裂,因果思维薄弱

面对物理题时很多学生存在画不出“观察——理论——结果”之间的思维过程,思维步骤不连贯、表述不清的现象的问题。比如面对“为什么停电后灯灭掉”的问题,有的学生直接回答“因停电”,而并未说出“停电时电路中无电流,无法形成电流的通路,所以灯泡无法正常亮起”的因果关系。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课堂进度过快,只重视结果的展示过程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追问与评价;二是平时的学习任务和考试过程中只重视“标准答案”,没有重视对学习过程中思考方式的评价,导致学生形成了“结论为上”的解题思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有效推进,科学的思维逻辑特点也未能有效体现出来。

(三)实验教学形式化,探究意识不强

理论课程,应该是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碰撞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实践只是单纯地走个过程,是一种程序式动作,而没有提问、考虑方案、分析信息等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测平均速率”这个试验中,许多学生是根据教师或教材的要求程序性操作,没有考虑试验目的,没有考虑试验参数,没有考虑错误估计,实验就只是一种“动”而不思。

关键在于:个别教师将实验课程当作“工作结束”或者“模拟考试”手段,而不是通过“提出疑问—建立假说—检验和分析”方法论途径设计自己课程;实验课程考核往往停留在“操作正确无误”或者“结果精准度高”的层面,缺乏对学生研究进展、思路观察,抑制了提出疑问、推理与反思等能力,弱化了科学思维氛围。

三、新课标引领下的学科思维培养策略

(一)构建“概念—模型”双层教学内容体

为克服学生模型建构能力不够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中建构“概念—模型”双重的教学框架,将物理原理与建模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入新知识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基础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提取适用的模型,如质点、等势面、光滑斜面等。引导学生在情境构建、图形展示、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逐步从正向情境中识别出有用信息、找准理想化状态,实现“情境—简化—建模”的学习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模型,如图表、文字、数学表达式等,有助于促进模型语言的摄取,形成可迁移的学习策略。

(二)嵌入推理环节,强化思维链条训练

对于学生推理欠缺和因果颠倒现象,教师应增加环节和要素,将“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联系起来,让学生一步一步分析严谨“合乎逻辑”。在授课时给予学生实验结论或公式计算答案时,不再只是直接给出,而是通过提问、追问、改变情境等去激发其给出实验或公式运用中蕴含的推理过程。在讲评过程中可以采用“原因链、后果链图”,“思考树结构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逻辑。在布置作业上,布置“程序化问题”,“推理型填空”,增强学生对因果表述,进而建立完整而清晰的思路。

(三)问题导向实验设计激活探究思维

为解决实验式教育的形式化,我们应该以“问题引导的概念”为核心重构实验室教育模式。当教师设计实验时,先提出真实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测、制定参数、选择策略、验证思路,在重视实验技术的精确性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对数据的分析与误差的思考;之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讨论实验结果能否满足最初推测,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必然关联,进而促进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先设问—亲自操作检验—反省质询”的循环,使实验成为培养学生产学思想的空间。

结语:初中物理“学科思维”的培养,是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的关键路径。通过梳理物理学科思维的内涵,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当前模型建构、因果推理、实验探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构建“概念—模型”双层内容体系、嵌入推理环节强化思维链条、设计问题导向实验激发探究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与科学思维品质。未来应在持续教研、多维评价与数字化教学支持等方面深化探索,使“学科思维”真正成为学生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推动初中物理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明晶 . 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发展例谈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 2024(12):31-33.

[2] 聂桂秋 , 王玉春 . 指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以”制作弹簧测力计”为例 [J]. 中学物理 , 2024, 42(16):16-18.

[3] 江晓磊 . 指向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实践 [J]. 新课程研究 , 2024(30):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