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作者

陈佳琦

杭州盛亦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水利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水土流失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并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需要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安全。本文首先分析水土流失的特点,其次探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措施

引言

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它结合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等多重功能,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稳定性。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对于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宜居、美观的生活环境。然而,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的应用并非易事,它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地质条件、水流情况、生态环境需求等)。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严谨地规划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生态护坡技术,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生态效益。

1水土流失的特点

1)多样化。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多个施工环节,如水库建设、渠道施工、堤防加固等,每个环节都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在水库建设期间,由于大面积的土方开挖和回填,地表植被被破坏,导致土壤裸露,加之降雨冲刷,极易形成大范围的面状水土流失;在渠道施工中,因渠道开挖会形成边坡和沟渠,再加上施工机械和人员的活动,容易沿着渠道走向形成线状水土流失。其他的还有点状水土流失、块状水土流失等,各种形式的水土流失相互交织、相互影响。2)严重性。水利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水土流失导致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使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水土流失形成的泥沙在河道中淤积,降低了河道的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破坏了水体环境平衡;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降低了植被对地表的保护能力;水土流失还会影响地表水文过程,改变地下水的补给条件,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立足实际,统筹规划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对策应坚持工程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同步实施,确保二者相辅相成、协调推进。同时,必须立足于当地的实际地形、气候和生态环境,科学分析水土流失的风险因素,统筹规划相关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这不仅能够提高水土保持的有效性,还能在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长远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节水、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平原地区将实施农村水网工程,对河流、池塘和沟渠进行疏导和综合治理。在15°~25°的坡地,以发展樱桃、苹果、大枣为主的保质保量果林为目的,大量修建梯田、发展地堰林业。在平原区将实施由网、带、片、点组成的四合一农田防护林体系。为了改善生态系统的系统建设,大量采用雨水资源,在城市规划区种植树木和草,实行节水、降水和渗滤。

2.2加强监督管理,识别施工隐患问题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施工单位的作业行为是直接影响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关键。在施工建设中,要加大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力度,通过监督、预警等方式,减少施工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第一,引入智慧工地系统,促使施工单位做好内部管理工作,根据水土保持方案和生态修复方案,指导和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通过严格执行工程设计方案,规范化落实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案,减少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在应用智慧工地系统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要重点采集工程现场的环境数据和工程图像,通过全面分析监测数据,精准识别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明确施工建设行为存在的不足,通过自我监督,从源头上减少影响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因素。第二,发挥监理单位的作用,从外部监督入手,严格规范和约束施工单位的行为。在外部监督过程中,监理人员要详细了解设计方案,认真分析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案的内容,通过全方位和全面的监督,及时发现施工单位的不合理行为。监理单位在执行外部监督任务时,除了监督农田水利建设的安全与质量外,还要评估农田水利建设中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确保施工单位的行为符合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要求。第三,加强施工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破坏植被、扰动土壤等问题,容易破坏边坡稳定性,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并且容易引发噪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施工单位在施工建设中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通过内部管理,减少施工建设对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剥离表土与临时防护表土时,施工单位要控制好开挖量,合理控制回填土施工进度,尽量减少施工对地面的扰动。

2.3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

在河道护坡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这涉及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控、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特别是在使用大型机械进行高空作业或在水域施工时,需要注意防范机械故障、坠落、淹溺等安全风险。风险评估应综合考虑施工环境、材料特性、工艺方法以及人员操作等多个方面。例如,在植被混凝土护坡施工中,需要评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振捣密实度以及养护条件等因素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同时,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2.4加强调查勘察工作深度

水利工程在地质勘察、地形测量、植被调查、土壤及表土资源调查的工作深度与广度,是水利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前提"。①在地质与勘察方面,4级及以上弃渣场需逐个提供地质勘察报告且勘察成果真实可靠,5级弃渣场要严格开展地质调查工作,10万m以上的取料场应收集地质资料;②在地形测量方面,弃渣场、取料场应在不小于1:10000地形图上明确位置,并能反映下游不小于1km内的地形地物情况,在比例尺不小于1:2000地形图上开展逐一设计;③在植被调查方面,要对项目区主要植被类型、乡土树种、林草覆盖率等进行全面调查,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提供依据:4)在土壤及表土资料调查方面,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表土分布范围及土壤类型进行全面调查,在可剥离表土区域不同占地类型开挖剖面,分别确定表土剩离厚度,分析表土可剥离量与表土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并对表土堆放场场址、周边情况等开展全面调查。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充分查明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现状的情况下,采取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一体化策略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利工程所在区域的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从整个区域出发,兼顾全局,防止片面性和局部性,真正取得水土流失治理实效。为减少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现象,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当尊重科学,从水利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举措,确保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婷,冯艳红,周银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分析[J].现代盐化工,2021,48(5):98-99.

[2]蒋文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4):64-66.

[3]吕波,余凡,付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探析[J].河北农机,2021(15):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