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全过程管理理念的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跟踪管理机制研究

作者

王宗成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清远市 51150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战略任务。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与协同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仍存在重入学、轻毕业,重事务、轻引导的问题,缺乏对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整体关注。面对学生差异大、就业路径多元、适应需求强等趋势,传统线性管理方式已显滞后,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满意度。全过程管理作为一种强调阶段联动与动态协调的理念,主张以生命周期视角优化成长支持体系,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对高职学生成长特征与管理痛点的分析,探讨如何构建从入学到毕业的跟踪机制,并通过理念重塑、机制设计与技术支撑,推动高职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1 高职学生管理的阶段性特征与现存困境

高职学生的成长路径具有明显阶段特征,从入学初的适应与认知,到中期的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再到毕业阶段的职业规划与就业落实,每一环节都对管理提出不同诉求。传统管理体系多以学籍注册、纪律监督与事务管理为主,忽视学生发展动态与潜在问题的前瞻识别,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往往只能被动应对学生行为和成绩表现,难以形成长效管理闭环。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生事务多由不同职能部门分别负责,缺少有效的信息整合机制和管理数据共享通道,容易导致信息孤岛和衔接断层。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高校更倾向于以“阶段任务完成”为管理目标,而非“学生成长过程”为管理导向,导致入学教育、课程辅导、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之间脱节,服务零散且深度不足。此外,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普遍停留在就业统计层面,缺少对职业发展、能力迁移和校友互动等维度的系统支持,难以发挥其对招生、教学和质量反馈的闭环作用。这些问题实质上反映出当前管理理念尚未转向全过程协同思维,缺乏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目标的整体统筹。

2 全过程管理理念下的学生成长支持逻辑

全过程管理理念强调系统性与动态性,主张以“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为基本原则,围绕学生在校前中后各阶段的成长需求进行有机整合与资源统筹。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生管理应由“事务执行”转向“过程服务”,由“规范行为”转向“促进发展”,从而构建面向育人目标的全过程支持系统。

在结构设计上,应以学生成长主线为轴心,构建从入学适应、学业指导、职业发展到校友联系的多维度、长周期管理链条。在管理功能上,应打通招生、教务、辅导、实训与就业服务之间的业务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与数据联通,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同时,应强化管理工作的预警机制与反馈机制,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及时识别学生可能面临的学业困难、心理风险或就业迷茫,提前干预、持续跟踪、动态调整,形成前瞻性管理闭环。

全过程管理不仅关注“教什么”“管什么”,更重视“谁来管”“如何管”,强调构建专兼结合、分层负责、职责清晰的管理队伍体系,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意识。通过组织机制创新与职责清单明确,可有效减少职能交叉、管理重复与责任真空,提升学生管理体系的执行力与适应力。

3 从入学到毕业的跟踪管理机制构建路径

构建高职学生全过程跟踪管理机制,应从系统规划、过程管控与结果反馈三方面协同推进。在系统规划层面,学校应明确全过程管理的顶层架构,制定覆盖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指导纲要与操作标准,构建包括课程资源、心理支持、职业咨询与社会实践在内的服务矩阵,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可选择的成长路径支持。

在过程管控层面,应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动态管理。通过智能终端、管理平台与数据模型的融合,建立个体学生“成长档案”系统,涵盖其入学基础、学习表现、综合素质、职业倾向等核心信息,供各管理主体协同使用。此外,应明确关键节点的管理责任与操作流程,如新生入学教育、期中学业诊断、毕业前就业指导等,以制度方式固化过程管理逻辑。

在结果反馈层面,应强化对毕业生就业去向、职业稳定性、能力适配度等指标的跟踪分析,形成从学生发展到教学质量的反馈通道。校方可定期开展毕业生访谈、用人单位评价、校友网络互动等形式,将数据结果反哺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调整,推动全过程管理与质量提升的深度融合。全过程管理的最终目标不是单一环节的完善,而是通过链条优化与系统集成,构建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成长的有机系统。

4 信息化支撑与多元协同的机制保障策略

在全过程管理的实践推进中,信息化手段是基础支撑,协同机制是制度保障。首先,应建设统一的学生发展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信息共享与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平台应集成教务管理、学生事务、心理健康、职业咨询等功能,构建跨部门、跨时段的管理逻辑,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其次,应建立“部门协同—教师参与—学生响应”的多元参与机制。管理工作不仅是学工部门的职责,更需教务处、实训中心、就业办公室与专业教师的共同介入,推动学生成长服务的全员参与与责任共担。通过明确角色定位与协作流程,构建分工有序、响应灵活的管理网络。此外,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激励机制建设,提升其对全过程理念的理解与执行能力,确保制度体系的有效落地。

最后,应推动校企协作机制与校友资源整合机制的建立,将社会资源纳入学生跟踪管理生态圈,拓展职业发展通道与成长支持资源。以全过程数据为依据推动企业参与育人过程,以校友反馈优化课程内容与管理流程,实现外部环境对内部管理的良性助推与持续反馈,增强全过程机制的开放性与适应性。

5 结论

全过程管理作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其核心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主线,打通育人各环节、整合多方资源、实现系统协同。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不仅是管理手段的延展,更是育人理念的转型。本文在分析当前阶段性管理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管理的基本逻辑、运行路径与机制保障,为高职院校构建系统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学生服务体系提供了参考。未来,应继续加强制度支持与信息技术融合,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与跨部门协同水平,实现高职学生管理的精准化、动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管理动能。

参考文献

[1] 陈凤 , 韦飞腾 , 韦翠清 , 等 . 基于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档案管理研究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26(09):138-141.

[2] 袁辉 . 基于全过程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 [D]. 中国矿业大学 ,2021.DOI:10.27623/d.cnki.gzkyu.2021.000212.

[3] 许业进 , 伍江华 .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系统设计 [J].广西教育 ,2019,(31):180-182.

作者简介:王宗成,男, 汉族,1973.9,湖北省洪湖市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