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级管理之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

作者

黄山满

百色市右江区龙景第二小学

引言

班级作为学生在学校开展学习与生活的基础单元,其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和学生的协作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鉴于当下社会对具备团队协作能力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在班级管理进程中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学生借助合作达成任务、攻克难题,能够强化自身的集体认同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所以,探寻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推动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打造高品质的班集体而言,具备重要的价值。

一、班级管理中培育学生合作能力的意义

在班级管理进程中,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蕴含着诸多层面的意义。合作能够助力学生更深入地相互了解,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营造出互帮互助的积极氛围。当学生们为了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时,由此产生的集体荣誉感能够有效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如在班级运动会的集体项目中,学生们通过协作争取荣誉的经历,能够显著强化学生的集体认同感。与此同时,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沟通,能够使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以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所培养的宽容与尊重的优良品质,也是进行人际交往时必不可少的能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相互促进不仅能够让学习效率得到提升,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创新灵感,进而推动学生达成全方位的发展。此外,在当今的社会中,大部分的工作任务都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够完成,倘若能够在学生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其合作能力,那么就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对于协作精神所提出的要求,为其在未来踏入职场、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搭建坚实的基础。

二、班级管理中培育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

(一)搭建适宜的班级协作氛围

构建具备互助合作特质的班级文化,借助班级标语、主题班会等方式将合作的重要价值传递给学生,使合作的理念深深融入学生内心;对班级座位进行合理的规划,运用小组围坐的模式,以便学生能够随时开展交流与讨论;设置“合作空间”,陈列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的成果,如手抄报、小组项目报告等,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合作的积极情感。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合作活动

依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性以及班级的具体状况,构思多样化的合作活动。在学习范畴而言,推行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例如划分出学习小组,共同达成预习功课、复习知识、开展课题研究等各类任务,促使学生在合作进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弥补不足;在文体活动领域,举办小组辩论赛、合唱竞赛等活动,学生在筹备活动的期间进行分工协作,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合作能力。

(三)构建具备科学性的合作评估机制

运用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合的办法,既关注合作任务的达成状况,也看重学生在合作期间的表现,评价的具体内容涵盖参与的积极程度、沟通交流的能力等,以此激励学生踊跃投身合作;评价的主体呈多元化态势,将教师给出的评价、小组内部成员相互评价以及个人对自己的评价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全方位知晓自己在合作当中的长处与短处。比如,在小组携手完成班级的黑板报后,教师在内容的丰富性、画面的美观度等层面对成果予以评价,小组内部成员相互评价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助力学生改善合作的方式。

(四)使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功能得到发挥

在培育学生合作能力的进程中,教师应充任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合作活动开启前,要清晰地界定活动的目标以及分工的原则,助力学生合情合理地分配各项任务;在合作活动开展期间,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给予指引,引领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活动收尾后,要组织学生对合作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出能够有效促进合作的办法,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

三、结论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强化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推动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以及契合社会的需求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凭借搭建合作的环境、策划合作的活动、创设评价的机制、发挥教师的引导功效等一系列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据调查显示,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班级,学生通常具备更强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班级的氛围也会更加融洽。在未来,教师需要持续地对培养方式开展创新性的变革,促使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班级管理的整个进程中都得以贯穿,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魏鹏 , 刘金丽 .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探索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29):40+42.

[2] 黄家滕 . 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初探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6):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