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野下人的交往异化》

作者

崔超楠

江苏师范大学 221116

摘要: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揭示了在个体层面上多维度的“新异化”现象。该理论主张,社会“无声的速度”侵蚀了主体与世界以及主体间原本和谐的互动关系。本文旨在探究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野下人的交往异化的表现,从交往教育、交往环境和交往方式方面指出应对社会加速带来的交往异化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交往异化;人的交往

一、社会加速背景下人的异化的具体表现

(一)时间压力下的交往快餐化

1.交往时间的缩短与交往质量的下降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强调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在这种加速环境中,人们的交往时间被大幅度压缩。资本在不知疲倦的自我增殖过程中,用它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资料将人类社会带入“超产社会”的历史时刻,每个人都不得不“超载”运行[]。人们需在有限时间完成更多交往,交往就匆忙,缺乏深度和广度。交往时间缩短致质量下降,快节奏生活让人难深入了解对方,交往多表面,关系愈发疏远冷漠。

2.交往目的的功利化与表面化

社会加速使人们交往目的功利化。人们很难反抗加速带来的压力,在竞争逻辑和成就逻辑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速度不断提高,同辈之间的比较,同事之间的竞争,科层制度下各种各样的考评机制让个体普遍处于对“落后于人”的恐惧之中[]。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交往变成用以实现个人或团体利益目标的手段。当有限的时间塞进更多任务,竞争成为界定现代性的核心原则,生活中的一切都卷入了竞争,“竞争逻辑和成就逻辑根本上就是社会加速的核心驱动力”。[]社会重效率和成功,个体便更多投入工作学习而忽视人际交往,交往变功利化。

(二)空间隔离下的交往虚拟化

1.物理空间的隔离与交往距离的扩大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角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人们被高楼大厦分隔,物理空间距离逐渐拉大。这种隔离不仅体现在居住环境的分散,更体现在人们日常活动的空间分割上。社会加速导致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忙于各自的工作生活,难有时间机会进行深入交往。即使在同一城市,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人们的实际交往距离也在不断扩大。这让人们的情感联系变得薄弱,社会凝聚力减弱。

2.虚拟交往的兴起及其局限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渗透与社交网络的兴起,从物理空间的现实交往到数字空间的虚拟交往,从传统社会以物质交往为基础到信息社会以数字交往为主要途径,在交往形式的深刻转变过程中个体交往日益疏离、数字鸿沟的代际差距严峻以 及社交平台内容泛滥等异化风险也随之显露。[]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跨越时空的交往平台。与传统社交相比,网络社交跨越了时空限制,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即时和低成本,提高了社会交往的效率,缩短了社会交往的空间距离。[] 虚拟交往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问题,如缺少真实感容易产生信任危机;人们易沉迷损害现实社交;信息过载削弱注意力和思考力等。

(三)信息过载下的交往碎片化

1.信息的海量与交往注意力的分散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人们被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信息的海量性不仅体现在数量的激增,更在于其来源多元化和内容复杂性。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不断推送各类信息,使个体难以全面接收并有效处理。这种信息过载使人们只能采取快速浏览的方式,难以深入理解和思考。

2.交往内容的浅薄与交往深度的缺失

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倾向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快速、碎片化的交流,注重信息的即时传递和表面的互动,而忽视了交往的深度和质量,交往内容因此变得浅薄。信息过载加剧了交往内容的浅薄化,人们在海量信息中疲于奔命,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这不仅影响了交往的质量,也削弱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共鸣。

二、应对社会加速带来的交往异化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交往教育

1.培养个体的交往能力与交往意识

首先,要培养个体交往能力,需提高沟通技巧,同时提升情商,学会识别、理解和管理自身及他人情绪,这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此外,增强交往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关注他人需求,尊重差异,寻求共识。最后,持续学习和实践,通过社交活动、网络平台等拓宽社交圈,改进交往方式,提升交往效果。

2.引导个体树立健康的交往观念

首先,教育个体理解并接受社会加速的现实,学会适应和调整交往方式。其次,强调真诚与尊重的价值,保持真诚态度,尊重他人意见和感受,避免过度追求效率和利益。再者,倡导平衡与适度的交往原则,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平衡,保持交往质量和深度。最后,培养自我反思与批判性思维,不断审视交往方式和行为,辨别和抵制不良交往观念,维护健康交往标准。

(二)优化交往环境

1.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

科技进步、社会变迁及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交往异化,需关注这些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营造和谐交往氛围。如可倡导慢生活、强化人际沟通来缓解交往压力。同时强调话语民主与平等,通过教育宣传提升交往理性,尊重差异、寻求共识,倡导多元文化、包容多样,促进群体间交流融合。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引导人们遵循道德、尊重他人权益,维护社会公正。

2.减少交往中的障碍与隔阂

在社会加速背景下,增强沟通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应放慢节奏,倾听对方声音,增进理解和信任。同时,建立共同价值观,利用教育宣传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培养共同认同感,减少交往隔阂。此外,关注弱势群体,提供资源和支持,助其融入社会,减少交往不平等和隔阂。这些措施有助于增进人际理解,促进社会和谐。

(三)创新交往方式

1.利用科技手段丰富交往形式

应对交往异化,可利用科技手段丰富交往形式。首先,应设计更多鼓励真诚对话的功能,让用户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从而增强互动性和交往深度。其次,可根据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智能匹配交友对象,提高交友成功率,减少无效社交。最后,需加强社交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通过数据加密等措施,保护用户信息,增强用户信任度和参与度。

2.探索新的交往模式与平台

在加速社会中,人们追求速度和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牺牲交往的真实性和深度。新的交往模式应鼓励用户分享真实想法和感受,通过深度互动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倡导“慢社交”理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深度交往的重要性。因此,可探索一种以“慢”为核心的社交模式,鼓励人们在交往中放慢节奏,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和情感联系。

三、总结与展望

本文探讨社会加速下人的交往异化,表现为快餐化、虚拟化和碎片化,影响交往质量、深度和真实性。提出加强交往教育、优化交往环境和创新交往方式等策略,旨在提升交往能力与意识。应对交往异化需长期努力,未来交往方式将继续演变,需持续关注新趋势,调整策略,实现健康、真实和深入的交往。

参考文献

[1]张生:《你为何精疲力竭:超产社会的犯人和忧郁狂躁的新房客》,澎湃新闻2020 年8月11日。

[2]解为瀚.“搭子”社交: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野下的交往异化[J].探索与争鸣,2024,(04):158-164+180.

[3]成龙,王楠.数字异化:表象、根源及其破解途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6):1-11.DOI:10.16493/j.cnki.42-1627/c.20221026.004.

[4]黄馨,严开强.移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分析——基于哈贝马斯社会交往理论[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9):66-68.

[5]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