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教学中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作者

丁艳芳

莒县第六中学 山东 日照 276500

引言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教学提质、减负增效的双重压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机遇。AI 通过大数据分析、自适应学习推送、智能批改等功能,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支持,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日益成为新型课堂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定位、实际成效及实施瓶颈,尚需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检验与优化。本文将围绕人工智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展开分析,总结其价值与困境,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人工智能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支持

人工智能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整齐划一”的模式,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答题表现、错误类型等数据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送和练习设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差异显著,AI 技术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可为不同水平学生制定分层作业、微课辅导和错因诊断,提升教学适配度与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学生在智能平台上能够自主选择学习节奏和内容,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为“教 - 学- 评”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构建起动态、可调节的学习生态系统。

(二)教师教学效率与精准教学水平提升

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和评价中的辅助功能,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借助智能批改、自动生成错题本、实时学情分析等功能,教师能够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教学内容与策略的优化。AI 平台提供的多维度数据支持,使教师可以精确识别学生的知识盲点与能力短板,进而调整教学重难点与节奏,增强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此外,AI 还支持课后自动推送针对性练习,有效实现教学与练习的闭环,为精准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手段,有助于教师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

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一)教学技术应用与资源分布不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推广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资源鸿沟。一方面,不同学校在硬件设备、网络环境、软件系统的配备上存在较大差距,导致 AI 平台在部分地区难以稳定运行或无法全面部署,限制了其功能发挥。另一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均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有些教师对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的操作缺乏培训,不能熟练使用相关平台,甚至存在技术恐惧心理。同时,部分 AI 平台内容更新滞后、适配度不高,难以满足日常教学对精准内容匹配和学情支持的需求。这些现实问题使得 AI 教学在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间呈现出“冷热不均”的应用状态,影响了技术融合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教师角色认知与教学设计能力不足

在人工智能介入教学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出现偏差。一些教师对 AI 技术过度依赖,将平台推送内容机械性地用于课堂教学,缺乏教学场景的再设计与内容的二次加工,导致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与个性化引导。而另一些教师则因技术不熟悉或观念落后,对 AI 平台持排斥态度,未能有效将技术与教学融合,错失教学优化的机会。

(三)数据处理与学习反馈机制尚不完善

人工智能平台虽具备强大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但其反馈机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仍存在短板。首先,不少平台提供的反馈信息较为粗略,仅停留在对正确率、完成度的统计层面,无法深入识别学生的认知偏差与思维误区。其次,部分平台存在数据更新缓慢或逻辑判断失误的问题,导致推送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影响教学连贯性和反馈的及时性。

三、人工智能辅助教学问题的实践回应与探索

(一)区域教学资源调配与技术支持的优化尝试

为缓解区域间资源不均、设备落后的问题,部分学校通过“轻量化平台 + 多终端接入”的策略探索低成本应用路径。例如某市一所普通初中在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本地部署型 AI 教学平台,通过局域网运行保障课堂流畅性,并以“分班轮动”的方式合理调配智慧教室资源,使每个年级都能定期享受到AI 辅助教学服务。同时,该校通过建立“教师技术帮扶小组”,安排骨干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平台使用指导,提升整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此外,学校借助区域教育云平台统一调配数字资源,解决单校资源更新滞后的问题,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通过这一系列资源整合与管理机制的实践探索,有效突破了设备配置与教师能力不均的技术壁垒,为推进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二)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塑与教学任务设计实践

在人工智能的辅助环境下,教师必须主动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以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借助 AI 平台进行学情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在解法迁移上存在困难,于是设计了基于“情境问题—探究任务—同伴互评”的教学活动,将 AI 生成的数据用于动态分组与任务定制。课中教师不再围绕 PPT 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在平台任务中探究多种解法路径,进行逻辑建构与对比分析,增强了学生对方法本质的理解。教师则根据学生实时提交的答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实现对 AI 数据的再加工与精准干预。由此构建起“AI 推荐 + 教师引导 + 学生生成”的教学新模式。

(三)数据驱动教学反馈机制的精准化实践

数据驱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实现从结果呈现到过程诊断的转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依托平台生成的“错题分析报告”和“知识点掌握图谱”,结合学生课堂参与记录与作业完成情况,建立“问题识别—原因追踪—策略跟进”的反馈闭环机制。例如在“图形与几何”单元教学中,平台识别出学生在“旋转对称”认知上存在持续偏误,教师据此调整后续课程内容结构,强化视觉化演示与互动操作环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平台进行个性化复习,系统自动生成的复习路径与进度建议辅助学生自我修正。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反馈方式增强了教学的即时性与靶向性,提升了学习成效与课堂反应的灵敏度。

结语: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之中,为课堂提供了数据支持、资源重构和交互方式的变革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其优势与问题并存:一方面推动了个性化教学、教学效率提升与教育公平改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技术资源配置不均、教师角色模糊、反馈机制粗糙等现实问题。本研究结合实践路径回应了上述挑战,强调技术工具必须与教师专业智慧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 - 学 - 评”协同优化。未来的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应聚焦机制完善、教师赋能与伦理规范,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推动教育智能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余常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微课开发及应用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9):32-36.

[2] 王艳艳 , 杜圣强 . 运用慧学云平台开展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救学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19):24-25.

[3] 庞敬文 , 张宇航 , 王梦雪 , 樊雅琴 , 解月光 . 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2016(05):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