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天然气制氢与煤化工产业链的集成优化研究

作者

苗望

中海沥青(营口)有限责任公司

1、引言

天然气制氢具有工艺成熟、能耗较低、碳排放相对较少的特点,是当前主流的氢源供应方式之一;煤化工以煤炭为原料,可生产甲醇、乙烯、合成氨等多种化工产品,但存在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等问题。将天然气制氢与煤化工产业链集成,通过物质与能量的梯级利用,既能为煤化工提供清洁氢源以优化产品结构,又能利用煤化工副产物提升天然气制氢的经济性,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研究两者的集成优化,对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天然气制氢与煤化工产业链集成的可行性与优势

2.1 物质耦合可行性

天然气制氢的主要产物为氢气,可直接作为煤化工的原料参与反应,如在煤制甲醇过程中,通入氢气可调整合成气中氢碳比,提高甲醇产率;在煤制烯烃工艺中,氢气可用于烯烃加氢精制,改善产品质量。同时,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副产物,可作为天然气制氢的原料补充或反应介质,如二氧化碳与甲烷重整可生成合成气用于制氢,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物质上的互补性为产业链集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2 能量梯级利用优势

天然气制氢过程中会产生中低温余热,可用于煤化工中的原料预热、工艺水加热等环节,减少煤化工的外部能源消耗;煤化工中的高温工艺环节(如煤气化)产生的余热可驱动天然气制氢的蒸汽系统,提高整体能量利用效率。通过构建联合供热、供电系统,实现不同品位能量的梯级利用,可使综合能耗较单独运行降低 10%-20% ,显著提升能源转化效率。

2.3 环保协同优势

天然气制氢的碳排放强度低于煤制氢,用天然气制氢替代部分煤制氢可降低煤化工产业链的整体碳排放;同时,集成系统可集中处理两大产业的污染物,如采用碳捕集技术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资源化利用(如驱油、合成化学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的集中处理还能降低环保设施的投资与运行成本,提升产业的环境效益。

3、天然气制氢与煤化工产业链集成的关键技术

3.1 联合重整制气技术

联合重整制气技术将天然气蒸汽重整与煤化工的煤气化过程相结合,通过调整原料配比与反应条件,生产符合制氢与煤化工需求的合成气。该技术可优化氢碳比,减少单独制气过程中的能耗与碳排放,同时利用煤化工的碳资源补充天然气制氢的碳需求,实现碳元素的高效利用。联合重整装置的设计需兼顾两种工艺的反应特性,确保操作稳定性与产物纯度。

3.2 氢气输送与分配技术

集成系统需构建高效的氢气输送与分配网络,采用管道输送方式将天然气制氢装置的氢气送至煤化工各用氢单元,通过压力调节、流量控制实现精准供应。针对不同用氢单元的压力、纯度要求,设置氢气提纯与压缩装置,如变压吸附技术可将氢气纯度提升至 99.9% 以上满足精细化工需求。氢气管网需具备一定的柔性,以适应煤化工负荷波动与氢气需求变化。

3.3 余热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

建立贯穿两大产业的余热回收系统,采用余热锅炉回收天然气制氢的高温烟气余热产生蒸汽,用于煤化工的蒸馏、反应等环节;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回收中低温余热(如制氢装置的工艺气冷却、煤化工的塔釜排放)发电或驱动制冷系统。通过余热梯级利用管网的优化设计,实现不同温度区间余热的精准匹配,最大化余热利用效率。

3.4 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

采用集中式脱硫、脱碳技术处理两大产业的含硫、含碳废气,如利用胺法吸收二氧化碳并压缩储存,采用克劳斯工艺回收硫磺;废水处理采用联合生化处理与深度净化系统,将天然气制氢的含油废水与煤化工的高盐废水分类处理后回用,减少新鲜水消耗。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可降低单位污染物的处理成本,提升环保达标率。

4、天然气制氢与煤化工产业链集成的系统优化方向

4.1 原料配比优化

根据天然气与煤炭的价格波动、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原料配比。当天然气价格较低时,增加天然气制氢比例,减少煤炭消耗以降低碳排放;当煤化工产品需求旺盛时,提高煤炭进料量,利用天然气制氢调节氢碳比以保障产品质量。原料配比优化需通过系统模拟与经济分析,确定最优平衡点,兼顾经济效益与环保目标。

4.2 产品结构优化

基于市场需求与资源条件,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高附加值产品链条。例如,利用天然气制氢与煤化工的合成气生产甲醇、二甲醚等基础化工原料,进一步深加工为烯烃、芳烃等;将富余氢气用于生产燃料电池氢或合成氨,提升产品多元化水平。产品结构优化需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4.3 能量系统优化

通过 pinch 技术分析系统用能瓶颈,优化换热网络,减少公用工程消耗;采用变频技术、高效电机等节能设备,降低动力消耗;构建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利用富余工艺气与余热发电,满足系统自用并实现外供。能量系统优化的目标是将综合能耗降至最低,提升能源转化效率。

4.4 物流与公用工程优化

整合原料运输与仓储系统,采用管道输送天然气与煤炭(水煤浆形式),减少公路运输量;优化公用工程布局,实现空分装置、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的集中建设与共享,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与运行成本。物流与公用工程优化可提升产业集群的集约化水平,减少土地占用与资源浪费。

5、天然气制氢与煤化工产业链集成的发展策略

5.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应出台针对性政策鼓励产业链集成,如提供税收优惠、补贴联合重整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集成项目纳入低碳示范工程,给予碳交易支持;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解决原料供应、管网建设等跨区域问题。政策支持可降低企业集成的初期投资风险,引导产业向协同方向发展。

5.2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加大对联合重整、高效氢提纯、碳捕集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技术验证与产业化推广;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提升技术适应性。技术创新是产业链集成优化的核心驱动力,可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3 培育产业集群模式

在煤炭与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规划建设天然气制氢与煤化工集成产业园区,实现原料集中供应、公用工程共享、污染物集中处理;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从原料供应到产品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提升产业协同效应。产业集群模式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4 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

建立产业链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与收益分配方式;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稳定原料供应与产品销售渠道;利用市场化手段(如能源梯级利用的价格补偿机制)促进各环节的协同运行。市场化机制可保障产业链的可持续运行,激发企业参与集成的积极性。

6、结论

总之,天然气制氢与煤化工产业链的集成可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环保协同与经济共赢,是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通过联合重整制气、氢气输送分配、余热回收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结合原料配比、产品结构、能量系统、物流公用工程的优化,可显著提升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与环保水平。未来需通过完善政策支持、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产业集群、建立市场化机制等策略,推动两大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为能源结构调整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婷,李华。天然气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J]. 化工进展,2020,39 (05): 1701-1708.

[2] 王强,张峰。煤化工产业链的优化策略研究 [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9 (07): 45-48.

[3] 刘畅,周洋。天然气与煤化工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J]. 能源化工,2018, 39 (03): 23-27.

[4] 孙晓岩,于飞。联合重整制气技术在能源化工中的应用 [J]. 当代化工,2021, 50 (02): 354-357.

[5] 李丽,陈晨。氢气输送与分配技术的研究进展 [J]. 工业气体,2020, 50 (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