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目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难点及应对建议

作者

柳彦青

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与道德风险交织并存,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新修订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审计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

1. 有助于提高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改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督促领导干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规范经营决策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长期坚持经济责任审计,还能形成有力威慑作用,推动国有企业规范运作。

2. 有助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通过检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发现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中存在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闲置、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低等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采取措施堵塞漏洞,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受到损失。

3. 有助于厘清责任边界。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监督利器,更是对领导干部履职行为的制度性保护。通过规范的审计程序,能够客观记录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形成权威的履职“证明书”。特别是在干部离任交接时,系统的审计评价能清晰界定责任边界,防止“新官不理旧账”或责任转嫁等问题。

4. 有助于保护领导干部,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可通过及时的审计建议促使领导干部及时纠偏,实质上起到了风险预警和保护干部政治安全的作用。从长远看,常态化、规范化的经济责任审计能促进营造 " 干净干事 " 的制度环境,让遵规守纪的领导干部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常见的问题、难点

从现有研究与实践来看,国有企业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和难点。

1. 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不足

一是部分国有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审计工作纳入年度计划或者临时追加。从审计资源调配的角度看,往往会对审计工作造成系统性影响。二是审计频次较低,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少。往往到领导干部临近退休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错过了最佳的审计时机,使履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风险未能被及时发现。由于审计滞后,诸多违规违纪问题久拖不决,造成不良后果的持续放大,加大了企业与领导个人的风险。

2.“政策贯彻执行、发展规划制定”取证难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政策贯彻执行”和“发展规划制定”是审计的核心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常面临取证难、标准模糊、责任界定复杂等问题。例如在政策贯彻执行上,政策从上到下层层传导,涉及多部门协同,审计时易陷入“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的困境;又例如在发展规划制定上,发展规划是否基于充分调研,是否与上级政策衔接,审计时缺乏客观评价依据。

3. 重大投资决策审计遇瓶颈

随着被审计单位在重大投资决策程序上的日益规范化(如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可行性研究流程等),传统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程序瑕疵(如未集体决策、手续不全等)发现问题的模式面临瓶颈。但决策程序规范不等于决策科学合理,审计视角需从“程序合规性”向“决策实质性”深化,重点揭示“合法合规背后的重大风险或损失”。

4. 责任界定标准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

现行《规定》虽然列举了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的几种情形。但从实践看,审计人员还存在不少困惑。比如有些经济责任的界定涉及前任与继任、集体与个人、主观与客观以等;再比如《规定》列举的几种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都需要有“后果”,但现实中不少问题在审计时难以找到《规定》中列举的后果,而且金额标准也不易把握。

5. 来自混合所有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挑战

目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控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产权结构复杂导致责任边界模糊、治理机制差异引发审计标准冲突、市场化运作与传统审计方法不兼容等方面。比如国有股东和民营股东的决策动机差异导致责任归属困难;又比如民营股东偏向市场化薪酬和职务消费,但国资监管对此却有硬性规定;再比如关联交易的价格是否公允等。

三、改进建议

1. 国有企业应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效性与全面性,加强对审计项目的科学规划,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企业需根据领导干部的任期与经营管理特点,制定中长期审计规划及年度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的重点对象、内容及时间安排,做到“应审尽审”。在具体安排审计项目时,统筹考虑领导干部的职责权限、履职风险及审计资源状况,采取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离任审计相结合以及重点审计、一般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既突出审计重点,又不留审计盲区。组织方式上,可以整合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力量,发挥内部审计的常态化优势与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优势,形成审计工作合力。

2. 针对“政策、规划落地取证难”,首先应把握政策实质、收集整理审计期间内国家、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国家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将与审计关注内容密切相关的摘录成“政策目录”,将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执行情况细化为“政策目标清单”和“规划落实索引”,对照政策部署和规划内容逐一核实;其次,结合审前准备,可以要求领导干部提交相关的履职证据;第三,拓宽审计手段,除了文件查阅外,增加现场走访、访谈座谈等方法。

3. 如何突破重大投资决策的瓶颈,不能仅仅核对会议纪要、记录等表面证据,而是应该推进审研一体,不断探索实质性审计方法。一看决策依据是否真实,收购估值依据与实际情况是否存在偏差,可研报告里面的数据是否存在造假;二看决策逻辑是否合理,投资方向是否符合主业,是否存在追究短期利益;三看风险控制是否有效,是否设立止损机制,压力测试是否充分;四看后评价机制是否健全,是否追责过往失误。

4. 完善领导干部履职责任认定。一是建议尽快出台《规定》细则,细化责任认定标准,化解实务中的困惑;二是对于潜在的经济损失和风险隐患,不能武断地不定责,而是要通过调查分析,综合考虑问题的重大程度、后续影响等因素综合判断;三是利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等跨部门协作的形式,借助集体智慧,作出合理认定。

5. 破解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审计挑战。一方面要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混合所有制的认识,强化创新意识及能力,积极探索新型多样化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区分“国有基因”和“民营基因”的影响,通过制度设计(多维度评价)、技术方法(大数据分析)和治理手段(合规性审查),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经济责任清晰界定。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规范权力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审计取证难、责任界定标准不够具体等挑战,需通过推进审研一体、创新技术方法等举措持续改进。特别是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创新审计模式,加强沟通协同,推动审计从程序合规向实质效能转变,为国企改革行稳致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