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多”和“少”的教学案例
邓雁云
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 山西运城 044200
一、 案例背景
小明,8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在数学学习中,难以理解“多”和“少”的概念,经常混淆。
二、 问题分析
抽象概念理解障碍:** 自闭症儿童通常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难以将“多”和“少”与具体数量联系起来。
沟通表达受限: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困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应: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抽象符号和逻辑推理,不适合小明的学习特点,需要更具象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三、 教学策略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具象化教学:
使用实物:利用积木、小球、水果等具体物品进行教学,让小明直观地感受“多”和“少”的区别。
联系生活:将“多”和“少”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碗里的饭多”、“盘子里的水果少”,帮助小明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
2.多感官参与:
视觉刺激: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物品,增强视觉刺激,帮助小明区分数量。
触觉体验:让小明用手触摸不同数量的物品,感受数量的变化,加深对“多”和“少”的理解。
听觉辅助:播放不同音量的声音,例如拍手声、鼓声,帮助小明理解“多”和“少”的区别。
3. 游戏化教学:
设计游戏:将“多”和“少”的概念融入游戏中,例如“比大小”、“分水果”等,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互动参与:在游戏中与小明互动,引导他思考和表达,例如“哪堆积木多?”、“你想分到多少水果?”。
4. 个性化教学:
兴趣引导:根据小明的兴趣选择教学材料,例如小明喜欢汽车,可以用汽车模型进行教学,将“多”和“少”的概念与汽车数量联系起来。
循序渐进: 根据小明的理解能力调整教学进度,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对“多”和“少”的理解。
四、 教学实施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感知“多”和“少”
目标:让小明初步感知“多”和“少”的区别。
活动:
1. 准备两堆积木,一堆多,一堆少,数量差异明显。
2. 引导小明观察两堆积木,并用手触摸感受数量的不同。
3.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多”和“少”,例如“这堆积木多,那堆积木少”。
4.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的物品,例如小球、水果等,帮助小明巩固对“多”和“少”的感知。
第二阶段: 理解“多”和“少”
目标:让小明理解“多”和“少”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
活动:
1. 准备不同数量的水果,例如苹果和香蕉。
2. 让小明比较两组水果的数量,并说出哪组“多”哪组“少”。
3. 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小明理解“多”和“少”的概念。
4. 设计简单的游戏,例如“比大小”,让小明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并说出哪组“多”哪组“少”。
第三阶段: 应用“多”和“少
目标:让小明将“多”和“少”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
1. 设计“分水果”游戏,让小明将不同数量的水果分给两个小朋友,并说出哪个小朋友分到的水果“多”,哪个小朋友分到的水果“少”。
2.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明运用“多”和“少”进行表达,例如“今天吃饭的人多”、“我的玩具少”。
3. 鼓励小明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学习成果,例如展示自己分的水果,并说出“多”和“少”。五、 教学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小明对“多”和“少”的概念有了显著的理解,能够正确区分数量明显不同的物品,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多”和“少”进行简单的表达。
感知方面:小明能够准确识别数量明显不同的物品,并能用手势或简单的语言表达“多”和“少”。
理解方面:小明能够理解“多”和“少”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例如“苹果比香蕉多”。
应用方面:小明能够将“多”和“少”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今天吃饭的人多”、“我的玩具少”。
六、 反思与改进
个体差异:每个自闭症儿童的情况不同,需要根据个体的兴趣和能力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趣味性:保持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七、 总结
通过具象化、多感官参与、游戏化和个性化教学,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和掌握“多”和“少”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 未来展望
拓展概念:在掌握“多”和“少”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大小”、“长短”、“高矮”等概念,帮助小明建立更全面的数学认知。
融入生活:将数学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例如购物时比较价格、分配食物时比较数量等,帮助小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科技辅助:利用平板电脑、教育软件等科技手段,为小明提供更丰富、更 interactive 的学习体验。
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可以帮助更多像小明一样的特殊儿童,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取得进步,享受学习的乐趣。
九、 详细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我将详细描述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
案例: 使用汽车模型教授“多”和“少”**
目标:让小明理解“多”和“少”的概念,并能比较两组汽车模型的数量。
材料:两组不同数量的汽车模型,一组5辆,一组3辆。
步骤:
1. 引入:
拿出两组汽车模型,放在小明面前。
用夸张的语气说:“哇,这里有好多汽车!”
引导小明观察两组汽车模型,并用手触摸感受数量的不同。
2. 感知:
指着5辆汽车的模型说:“这组汽车多。”
指着3辆汽车的模型说:“这组汽车少。”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手势,帮助小明理解“多”和“少”的区别。
3. 互动:
问小明:“哪组汽车多?”
如果小明回答正确,给予表扬和鼓励。
如果小明回答错误,耐心引导他重新观察和比较。
4. 游戏:
设计“停车比赛”游戏,让小明将两组汽车模型分别停到两个停车场。
引导小明比较两个停车场的汽车数量,并说出哪个停车场“多”,哪个停车场“少”。
5. 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明运用“多”和“少”进行表达,例如“今天路上的汽车多”、“我的玩具汽车少”。
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小明能够准确识别两组汽车模型的数量,并能用手势和简单的语言表达“多”和“少”。在游戏中,小明积极参与,并能正确比较两组汽车的数量。在日常生活中,小明也开始尝试运用“多”和“少”进行表达。
反思:
使用小明感兴趣的汽车模型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多”和“少”的概念。
需要根据小明的学习进度,逐步增加游戏的难度和复杂性,以巩固和拓展他的理解。
十、 结论
特教数学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具象化、多感官参与、游戏化和个性化教学,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特殊儿童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取得进步,享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