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雍江
盐亭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四川省绵阳市 621600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1]。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强化改革和科技双轮驱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2]。农业科技人才作为连接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关键纽带,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也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更肩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3]。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县域农业产业正面临着依靠科技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县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因此,如何精准培养和引进契合农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命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县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一)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基础进一步牢固
1. 人才总量显著增长。自 2018 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县域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截至当前,全国县域农业科技人才总数达到 120 万人,较 2018 增长了 65% ,年平均增长率为 7.5% 。[4] 以江苏省沛县为例,全县拥有农技推广人才221 人,同比增长 8.2% ,本科以上人数91 人,占比 41.2% ,高级职称以上人数 88 人,占比 39.82% 。
2. 覆盖领域持续拓展。县域农业科技人才的服务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种植与养殖,而是逐渐向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保、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延伸。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山东省的县域农业科技人才参与了多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使当地农产品附加值平均提高了 40%⨀ 。在农业生态环保方面,湖南省等地的科技人才积极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如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当地的推广面积已达到 200 万亩,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1. 年龄结构趋向合理。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县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逐渐改善。中青年人才(30-50 岁)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已达到 72% ,逐渐成为队伍的中坚力量。在河南省的县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中青年人才占比达到75% ,比 2018 年提高了 18% 。广东省在过去 5 年里,共引进青年农业科技人才 4000 人,占新引进人才总数的 50%⨀ 。
2. 学历与职称层次提升。县域农业科技人才的学历层次逐步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从 2018 年的 32% 提升至 2025 年的 65% 。在湖北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业科技人才占比已达到 70% ,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为 15%. 。[4] 职称结构也得到优化,中高级职称人才占比不断上升,目前已达到 58% 。
3. 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增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与当地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越来越高。在特色种养业发达的云南省,特色种植、养殖专业人才占比达到 45% ,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和产量增长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吉林省等地培养和引进了大量相关专业人才,推动了当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72%. 。
(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支持进一步加强
1. 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陕西省的县域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专项补贴,每人每年补贴金额达到3 万元,同时提供住房保障,建设人才公寓 1500 套。在职业发展方面,职称评定向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倾斜,江西省规定在县域工作满 8 年的农业科技人才,在申报高级职称时可适当放宽条件。晋升通道也不断拓宽,福建省的县域设立了农业科技人才专项晋升指标,每年为优秀人才提供350 个晋升名额。
2. 资源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县域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的资助不断增加。2025 年,全国财政对县域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达到220 亿元,同比增长 15%< 。[5] 河北省的县域财政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经费上投入 10000 万元,同比增长 20% 。科研项目资助方面,辽宁省设立了县域农业科技专项基金,每年投入 6000 万元,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开展科研项目。社会资本也积极参与人才支持,浙江省的农业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赞助科研项目等方式,投入资金4 亿元,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发展。
3. 服务平台支撑作用凸显。各地积极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工作站等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平台。截至 2025 年,全国县域共建设农业科技园区1500 个,专家工作站4000 个。江苏省各县域已建成农业科技园区 120↑ ,入驻企业 1500 家,吸引农业科技人才 10000 人,转化科技成果 2000 项。专家工作站方面,山东省的县域建立了 500 个专家工作站,邀请省内外专家 2000 人进站指导,开展技术培训 4000 场次,培训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民60 万人次。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队伍积极性难以广泛有效调
由于管理机制还不尽完善,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未能在岗位上起到应有作用。首先,人员混岗现象严重。大多数县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身兼数职,专职农技推广人员比例较低。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等现象较为突出,且农技人员承担较多的政务工作,难以专心深入田间地头从事农业“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这导致农技人员队伍出现空缺、频繁换岗、补充不及时等问题,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其次,人才评聘与激励机制不合理。目前,农技人员岗位聘任实行评聘分离,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数紧缺,专业技术岗位职数的限制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在评上职称后不一定能实现聘任,严重影响了年轻、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业专业性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
尽管农业科技人才有了一定的基数,但在专业匹配与人才结构上还不尽合理,人员流失现象也不时发生。首先,人才数量相对不足。据统计,我国每万人农村人口中有 6 个农业科技人才,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 40 人。[6] 部分县域每万人农村人口中有 3 个农业科技人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 ;每 667hm2 2(万亩)农地服务人员2 人,低于浙江省2.6 人的平均水平。[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县域农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尤其缺乏扎根农村、掌握实用技术的农业人才。其次,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均衡较为突出,我国县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高级职称人才大多集中在机关部门、乡镇的农业科技人员相对匮乏,且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最后,引才留才困难。特别是较为落后的山区县,农业科技人才整体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农业发展空间较小、见效慢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
(三)乡村一线人员力量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农村实用人才是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重要群体,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成效。首先,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严峻。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民,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全国多数县域农村居民数量较 2010 年呈明显减少趋势,农村常住人口中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普遍较高,不少地区超过 40% 。[8] 其次,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相对较低。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之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对新事物、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这一现状直接阻碍了大量分散的职业农民向具备更高技能的农业科技人才转化。同时,当前农村劳动力呈现非农化和兼业化的趋势,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职业农民极为稀缺,进一步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
(一)持续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工作质量。
应积极探索并构建科学、高效、灵活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和激励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完善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推广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通过综合评估推广人员的工作业绩、推广效果以及服务农户的满意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考核结果优秀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荣誉称号等激励措施,并在职称评聘时优先考虑,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推动科技人才专业化发展。明确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严格推行专人专岗制度,推动科技人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以及支持科研项目参与等措施,提升科技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持续加大人才培育,着力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为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县域应从多个维度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育力度,加快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是增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力量。适度扩充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优化基层农技服务队伍的结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具备专业对口背景且对农业怀有深厚情怀的乡土人才,充实村镇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同时,充分利用农业科教站、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等教育资源,支持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推动农技服务队伍的业务能力整体提升。二是引进高水平协作型专家团队。持续发挥院(校)县合作、区县合作等平台的协同效应,改善平台建设条件、工作环境和经费支持,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围。鼓励行业内的领军科研人才及其团队到县域开展服务,同时吸引优秀的青年科研人才到基层开辟科研新领域。重点聚焦产业化技术瓶颈问题,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助力县域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三是加强产业专家智库建设。设立农业产业专家智库,汇聚行业内从事研发、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发挥其在重大决策咨询、政策研究评估、社会服务指导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弥补高能级人才短缺的短板,为县域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持续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增强人才工作活力。
以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为契机,加快培育一批知识型、 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养劳动者,更好地接受、应用新型农林产业技术。一是大力培育乡村技能人才。大力实施乡村技能人才专项培育行动,分层分类开展乡村技能人才培训。推进职业高级中学农林产业相关专业开设培训课程,大力支持本土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采用“师带徒”模式培养本地技能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二是积极培育乡土人才。加大乡土人才建设力度,完善乡土人才数据库,制定资金支持和服务补贴等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资大户和农机大户等为主体,以各类乡土人才为补充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服务中的中坚作用。三是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科学实施分级分类的农民培训。通过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等方式,组织专家团队讲授“三新”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宏观市场信息等知识,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方为红 , 刘灵敏 , 徐知渊 , 等 .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 [J]. 浙江农业科学 ,2025,66(03):794-800.
[2] 高强 , 侯云洁 . 新时代践行大农业观的科学内涵、战略构成与实践进路 [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4(04):112-126+128.
[3] 胡瑞,赵紫睿 .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时空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 2021-2011 年省际数据的分析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4):90-102.
[4] 胡瑞 , 沈祖贤 , 宾朋 .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 1999-2018 年省际面板数据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02):67-79.
[5] 马少华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J]. 中国集体经济 ,2025,(22):5-8.
[6] 朱启佳 , 尹玉霜 , 顾霏雨 . 农业科研院所开展管理人员职业技能竞赛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J]. 农业科技管理 ,2025,44(03):89-93.
[7] 赵静 , 邢伟 .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J].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25,(05):28-29.
[8] 张金来 , 尹川 . 乡村振兴背景下天津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J]. 天津科技 ,2022,49(10):21-24.
[9] 戴枫 , 吕笠瞻 . 乡村产业与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 : 影响机理与实证分析 [J/OL].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1-20[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