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田华

安徽省泗县第二中学 234300

引言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统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和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大单元教学强调以主题为引领,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设计连贯而递进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开展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对推动课程教学转型、提升育人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应遵循整体性、主体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核心概念或现实议题整合教材内容,构建具有逻辑关联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并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实现素养的内化与提升。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整合

当前部分教师仍习惯于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单课时教学,未能从整体视角梳理单元内及各单元间的逻辑关联。知识点之间相互孤立,未能形成层次清晰、融会贯通的主题脉络。这种碎片化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建立系统化的知识框架,理解停留在表面,制约了综合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与发展

许多教师仍以纸笔测验为主要评价手段,侧重于知识记忆与重复,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实践能力的多维评估。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评与互评的作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素养发展水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反思意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突出素养导向

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明确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与素养指向。基于单元主题,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制定多维、分层、可测的教学目标。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单元为例,教师可将单元目标整合为三个层次:认知层面理解规则的含义与类型;能力层面学会辨析合理规则与不合理约束,并参与制定班级公约;素养层面树立规则意识与公共精神,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围绕这一目标体系,教师将教材中分散的规则知识点重构为规则的价值—规则的制定—规则的遵守逻辑主线,设计从案例分析到实践参与的递进式学习活动,使知识获取与素养提升同步实现。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大单元教学应打破课堂界限,将学习内容置于真实的社会文化情境中。教师可引入社会热点事件、典型案例或模拟场景,如社区议事、法庭模拟、道德两难问题讨论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情感共鸣。通过情境体验和问题思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理解知识的现实意义,实现从知识学习到价值判断的过渡。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师生之间》单元教学中创设师生角色互换体验日情境,学生分组扮演教师角色,体验备课、授课、处理课堂问题等环节,教师则作为观察者和引导者。这一真实情境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师生角色的差异、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尊重与沟通的重要性。后续结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引导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深化对和谐师生关系内涵的理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的深度融合。

(三)设计结构化学习任务,驱动单元学习

以具有挑战性的核心任务驱动整个单元的学习进程。任务设计应体现综合性与实践性,如开展社会调查、拟定倡议书、举办公益活动等。将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与单元中的各个课时内容相衔接,形成任务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我国国家机构》单元为例,设计“我是人民代表大会提案人”核心任务。学生需分组调研校园或社区存在的问题(如垃圾分类、交通安全),撰写模拟提案,并举行班级模拟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子任务包括:学习国家机构职能(知识基础)、走访调研收集问题(实践能力)、撰写提案文本(整合应用)、模拟议事程序(体验参与)。这一任务链将抽象的制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理解国家机构的运作逻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内涵。

(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发展过程

大单元教学评价应突破传统单一分数评价的局限,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设计需贯穿单元学习全过程,涵盖知识理解、能力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多个维度。教师应综合运用表现性评价、观察记录、学习档案袋等多种方法,通过课堂问答、小组展示、实践报告等形式收集评价证据。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同伴互评,引导学生建立元认知意识,培养其自主评价与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评价标准应提前向学生明确,使其成为引导学习的指南针而非终结性裁判。教师需及时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识别优势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完善教学的功能。这种多元立体、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素养发展水平,推动教学评的一致性实施。

(五)加强教师协同教研,提升实施能力

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高度依赖于教师团队的协同合作与专业研究能力。学校应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跨学科教研机制,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和专题研修活动。通过共同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研讨学情特点,教师团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与逻辑结构。在协作过程中,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可以相互启发,共同破解教学难点,共享教学资源与智慧成果。学校层面需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与培训机会,通过专家引领、校际交流、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整合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为高质量实施大单元教学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是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它通过内容的整合、情境的创设、任务的驱动与评价的革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系统、深入、开放的学习体验。广大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实践探索,不断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关键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彦文.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 天津教育 ,2024,(35):59-61.

[2] 李敏.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实践[J]. 智力,2024,(34):187-190.

[3] 徐静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问题与优化策略 [J]. 教师 ,2024,(33):18-20.

[4] 郝海涛 .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索[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4,(10):17-18.

[5] 李明波.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策略[J]. 中学政史地 ( 初中适用 ),2024,(10):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