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堂教学中提升小学低段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方法研究

作者

李世凤

重庆市启诚巴蜀小学校  401120

音乐感知能力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二者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应聚焦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核心素质。对小学低段的生来说 , 音乐带来情感体验决定了孩子们对它的最初“印象”,较好地音乐感知能力能促进学生准确感受歌曲情绪 , 提升理解歌曲内涵和表现歌曲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音乐素养。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发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须着眼于现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如果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那就是无效的设计,课堂呈现的效果也必定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注重备学生,要想当好课堂的“导演”,“剧本”必须适合“演员”。

一、完整聆听,感知能力初体验

音乐学习通过美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使学生进入真、善、美的音乐世界。对于学生来说,听到这首歌曲我感觉很快乐,那它的情绪就是欢快的,判断依据是根据人的情感体验,而非音乐要素。所以要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首先应该完整聆听歌曲,让学生对音乐有初步的整体感知。

我们会发现,学生安静坐上 3 分钟聆听歌曲并非易事。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巧妙运用他们爱动这一特点 , 设计小幅度的身体活动 , 让学生在“玩”中来感受歌曲情绪。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玩具兵进行曲》、《口哨与小狗》等歌曲就可以抓住低段学生喜欢的元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喜欢听故事,擅于模仿小动物的形象和叫声,那我们就运用这些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他们一边听音乐一边从故事中想象歌曲的画面,从情景表演中感受歌曲情绪,初步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二、音乐要素,培养准确感知力

(一)运用柯尔文手势,建立音高概念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科尔文手势有利于学生理解音阶之间的高低关系。除音准训练以外,还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也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它采用 7 个不同的手势表示 Do、Re、Mi、Fa、Sol、La、Ti 这 7 个不同的唱名 , 将音高概念视觉化。学生在初次接触时不容易记住它们的手势 ,教师可以通过小口诀:“DO 是一个小拳头,Re 是一个小滑梯,Mi 是一个小平台,Fa 是真棒倒过来,Sol 是小门亭亭立 ,La 是小桥弯弯的 ,Ti 是指向天空 , 还有一个高音 Do”来配合动作与演唱 , 将音高概念形象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随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 采用教师说出唱名让学生做出相应动作 , 或是教师做动作学生唱唱名等游戏方式 ,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建立音高概念,提升音乐演唱能力和音准感知能力。

(二) 运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感受音乐节奏

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乐器,我们可以利用体态律动展现出不同的音乐节奏。例如拍手、走、跑、跳、摇摆等,都是我们容易做出的动作,将其与音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就是老师解决学生节奏问题的“小法宝”。例如,一年级上册第 2 课第 2 课时的《其多列》,就运用了“走”和“跑跑”来让学习者感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训练时先放慢速度,逐句教授乐句动作,待学生熟悉后,加快速度。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入摇头,跺脚等动作,甚至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轮流表现的方式做身体律动卡农。

音乐要素的学习与掌握可以提高学生感知音乐情绪的准确性,教师要精炼自己的话语体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出发去感知歌曲的情绪。同时培养学生拿到谱子先观察,寻找音乐要素的学习习惯,为跟高层次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三、多元尝试,促进感知再发展

( 一)歌伴舞表演

外显的歌伴舞表演,是体现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需要将自己对歌曲的感受与理解,转化为加入动作来表现歌曲。低段的音乐课堂中,鼓励“人人上台”,让学生在歌曲的编创中巩固感知能力,在表演中展现感知能力,在老师与同学的评价中提升感知能力。

(二)乐器学习

1. 课堂乐器

低段学生的课堂乐器往往是以打击乐器为主 , 结合教材我们可以合理的运用打击乐器来让学生掌握歌曲节奏 , 表现速度快慢。还可以根据乐器的音色来选择为不同特色的歌曲进行伴奏。例如《小青蛙找家》适合响板这种音色清脆明亮的乐器 , 用于表现歌曲节奏特点 , 而《咏鹅》采用碰钟这种抒情的乐器来伴奏会更加和谐。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乐器的音色特点 , 歌曲的情绪特点 , 从多方面来思考乐曲与乐器的配合, 从而练习多元化的音乐感知方法。

2. 其他乐器

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感知能力较好同学通常是在学习某种乐器,见得多,听的多,自然就在无形中积累了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提升了感知的能力。但并不鼓励家长不寻求孩子意愿强制性的报班学习,老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常见的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的名称、音色、代表曲目等,都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拓展。同时还可以开设课堂乐器教学或者乐器社团,让学生可以从乐器的学习中进一步得到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四、创造探索,发掘感知新模式

(一)音乐与其他学科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课也应当融入多样化的学科元素来丰满我们的课堂,吸引学生眼球,活跃他们思维。音乐可以与语文相融合,例如《大自然的声音》,学生通过文字的阐述和理解,将大自然的声音具象化,更真实的体会音乐的情感。音乐可以与美术相融合,通过画笔勾勒出音乐的旋律进行方式、音符的高低,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歌曲的节奏,用简单的图画展现歌曲营造的画面,帮助学生将歌曲形象化。音乐与影视戏剧相融合,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和创作背景,影片比起口头讲述更具有吸引力,理解音乐相关背景后再去演唱或聆听,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会更深刻。

(二)音乐与文化

音乐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也深深影响着音乐的发展。教材中体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优良品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时代特征。红色的爱国主义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地方音乐文化的编排则可以帮助学生走出书本,云游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对少数民族和地方性音乐的兴趣,理解他们的差异。老师们在教材中遇到这类歌曲时,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打开感知力的大门。

(三)音乐与生活

感知能力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你可以发现碗筷能敲击出和谐的交响,汽笛能展现出节奏的变化,淋浴室有天然的混声效果等。生活中的音乐有很多,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多去发现与聆听,会有新的感受与收获。如果能将这些感受的过程进行总结与归纳,那就可以提升感知能力,形成自己的感知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 ,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有利于学生体会歌曲情感,理解歌曲文化,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赵璇. 巧用科尔文手势和图形谱提高小学生音准能力[J]223900

[2] 顾栗. 科尔文手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析[J]2019.12

[3] 刘竞婷. 浅述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A]2023.02

[4] 陈琰. 论小学音乐课与姊妹学科融合的有效性教学[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