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作者

陈泠燕

重庆市云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404500

一、引言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它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桎梏,通过引导学生围绕真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展开深度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系统掌握知识体系、提升实践能力。在 “双减” 政策持续深化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背景下,将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入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推动语文教学变革的重要路径。

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创设驱动性问题链,激发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开展田野调查、进行跨学科整合等多元学习活动。例如,在“家乡文化传承” 项目中,学生需要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整理地方志资料、创作文化宣传册等任务,将语文知识与历史、地理学科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其强调的小组协作机制,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主动探索、实践创新的活力。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活动设计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真实的情境支撑,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活动中多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被压缩,难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活动与课文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有效利用课文资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各环节之间缺乏逻辑连贯性,影响了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实施策略

为有效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从主题确定、任务拆解、过程指导、成果展示及评价反思等方面入手,构建连贯且具操作性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文本确定核心主题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前,需立足所选课文,挖掘文本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核心主题。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歌》为例,这些作品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或豪迈、或牵挂、或思乡。可围绕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世界” 这一主题设计项目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诗词情感的丰富性。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找出各篇诗词中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如《观沧海》中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展现的豪迈壮阔之情,《天净沙·秋思》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流露的思乡之愁。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主题的核心内涵,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在确定主题过程中,要确保主题既能涵盖所选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

(二)依据主题拆解任务模块

核心主题确定后,需依据主题将项目活动拆解为若干任务模块,使学生能分步骤完成学习任务。围绕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世界” 主题,可拆解出 “诗词情感梳理”“情感表达手法探究”“情感共鸣创作” 三个任务模块。“诗词情感梳理” 模块中,让学生分组整理五篇课文中作者的情感类型及具体表现,每组负责一篇,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对友人的牵挂,要明确体现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句诗中。“情感表达手法探究” 模块,引导学生分析各篇诗词运用的表达情感的手法,如《峨眉山月歌》借景抒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通过描绘景色表达离乡之情。“情感共鸣创作” 模块则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模仿课文中的手法创作简短的诗词或片段,表达一种情感。每个任务模块都要明确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限,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目标,同时各模块之间要相互关联,前一模块的成果为后一模块提供基础,形成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

任务模块确定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实践活动。在 “诗词情感梳理” 模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情感。遇到疑问时,可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对《次北固山下》中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思乡情感理解有分歧,可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适当提示,如提供作者的生平经历等资料,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在 “情感表达手法探究” 模块,鼓励学生跨组交流,分享自己小组发现的表达手法,对比不同诗词手法的异同,如将《观沧海》的直抒胸臆与《天净沙·秋思》的借景抒情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探究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在实践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搭建平台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完成各任务模块后,需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展示其学习成果,以检验学习效果并促进相互交流。可举办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世界” 主题班会,让各小组依次展示成果。在 “诗词情感梳理” 模块,小组代表利用多媒体呈现整理的情感表格,并讲解分析过程;“情感表达手法探究” 模块,通过情景剧形式演绎诗词内容,突出情感表达手法的运用,如表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通过动作和语气展现李白对友人的牵挂;“情感共鸣创作” 模块,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情感来源。展示过程中,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疑问和建议,形成互动交流的氛围。此外,还可将学生的成果制作成手抄报、展板在校园内展示,扩大成果的影响力,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五)多元评价促进反思提升

成果展示后,需进行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实现自我提升。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应包括学生自身和其他同学。教师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成果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如在分析《观沧海》情感时的深刻见解,同时指出不足,如对某些表达手法的理解不够准确。学生进行自评,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参与度、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如在小组合作中是否积极贡献想法,面对难题时是否主动寻求解决途径。同学间开展互评,从成果展示的清晰度、合作中的表现等方面给予评价,如评价其他小组的情景剧是否生动展现了诗词情感。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改进方向,同时在反思中深化对项目活动的理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

四、结语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科学确定主题、合理拆解任务、引导探究实践、搭建展示平台及开展多元评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这不仅是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生活,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探索,2024(3):45-49.

[2]张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J].语文教学通讯,2024(5):36-40.

[3] 王丽娟. 古典诗词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J]. 中学语文,2024(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