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德公仆情怀的形成与践行
王佳欣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611130
朱德的一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其公仆情怀源于早年对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在革命战争中深化,在新中国建设中升华。
一、从成长轨迹中探索公仆初心的形成
朱德出生于 1886 年,那是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佃农家庭出生的他,自幼见证底层疾苦。
(一)社会局势催生公仆初心的萌芽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接连重创中国,清政府沦为列强傀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印证了旧制度的腐朽。一个国家的政府连自身都难以保全,那这个国家的人民必将犹如身处地狱。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朱德家庭也饱受摧残。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他回忆了乙未年间(1895) 因无力支付地租,全家在除夕被逼退佃交租,家人被迫连夜分散,分隔两地。庚子年(1900),四川发生连年旱灾,饿鸿遍野,他曾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底层苦难,对朱德今后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工作中,时刻想着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在进行经济、政治、军事建设时,无不考虑自己的初心在民。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二)教育环境助力公仆初心的成长
在朱德的教育中,影响最大的有三人。一是他的母亲,牢筑了公仆初心的情感基础。“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母亲是被压迫人民的真实写照,朝夕奔波、艰苦付出仍过不上好生活。朱德对母亲的心疼,后来升华为对每个中国人民的同情。二是私塾老师席聘三,在旧学中为他找到公仆初心的民族与历史渊源。席聘三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学功底和浓烈的民族情感。经常与朱德等学生讨论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讨论人民境况与出路。这些讨论激起了朱德的爱国情怀,使他开始关注国家命运与人民前途,形成了朴素的爱国爱民思想。三是新式学堂的老师张澜,用新学直接展示了要实现公仆初心的现实紧迫性。与席聘三相比,留学归国的张澜对中国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课堂上,张先生猛批时局,表达对腐败政府的不满、对下层人民的怜悯。生活中,尽管自己一贫如洗,却倾尽所有救济贫困。“1912 年夏,张澜卸川北宣慰使之职时,因任内救济贫困而负债 600 吊钱。”[1] 张澜在课堂上的教育,唤醒了朱德救国救民之心,在行动上树立起榜样。
二、从中国的革命轨迹中探索公仆初心的深化与践行
朱德的公仆情怀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成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朱德的革命生涯可以从他弃笔从戎,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算起。1909 年,朱德受孙中山思想的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但在朱德看来,同盟会内部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组织涣散。“国民党的组织与训练是从来没有怎样严密过的。”[2] 其次,革命对象不明确。“整个新军队伍,一般都倾向于革命,所反对的仅仅是那一些官僚、地方巡防军。”[2]尽管发现问题,但此时的朱德尚未找到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
1911 年,朱德参加云南重九起义,随后北上援川,又参加滇南边界游击战,护国讨袁之役,护法战争等,国民党尽管做出巨大努力与牺牲,仍未改变现状,人民甚至陷入军阀混战的黑暗中,生活愈加凄苦。这与“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背道而驰。“那时,已经想出洋,不想做了,虽然感到打来打去革命没有出路,却也没有怎么悲观失望。”[3] 朱德意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肯定存在根源性问题。
驻军泸州时,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中国。朱德与进步人士讨论救国救民之道,接触到《新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革命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朱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在马恩学说中,尤其注重关于“人”的理论。认为党领导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用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人民目前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原因。其次是列宁关于群众的理论,“他指出,任何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只有贡献给恩民的事业,并为群众所能理解和接受,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4] 在《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仁人志士无不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人的思想与朱德不谋而合,给他提供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明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2 年 11 月,朱德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朱德最主要的成就在军事方面,因此大多学者致力于研究朱德的军事思想,一部分学者研究其党建思想。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德已将公仆情怀融入到实践的各方面。
军事上,朱德建军首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为谁而建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就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军队。毛泽东则主张建立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只军队“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的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族人民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5]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的斗争,再到长征、抗日战争,朱德见证中国军队从弱到强,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建军之始,朱德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建立人民军队的指导思想。首先,根据当时革命形势与特点,中国革命必须依靠群众,革命胜利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其次,军民融合,革命军队为人民的利益建立起来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朱德的建军思想是他公仆思想的重要写照,更是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写照。
党建上,他吸取国民党教训,注重纪律和组织建设。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便有党的建设,三大作风中则有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由此可以看出,朱德的党建思想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但是作为共产党人的集体结晶,朱德的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党自身建设的目的之一是防止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袭,防止脱离群众的现象,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另一方面,三湾改编确立起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的思想先进是人民军队政治正确的保证。
总结来看,作为人民军队总司令的朱德,他的党建思想和军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党建思想指导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体现党建思想,两者不可分割,但是都体现出朱德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三、从新中国的建设轨迹中探索公仆初心的坚守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在治国实践中延续公仆本色,聚焦党建与军队建设,为国家稳定发展筑牢根基。
(一)党建工作:以纪律守护为民初心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胜利面前,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员优良作风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1949 年朱德任第一任中纪委书记,强调党员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接受群众监督,反对居功自傲”[6]。推动纪律建设,纠正党员干部违纪行为,坚决打击官僚主义,坚守勤政为民之品质。强调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应该归于伟大的人民,人民才是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功臣,那些恃功挟赏的做法要不得。在漠视群众,损害群众利益,让人民寒心的做法上,朱德毫不妥协,坚决教育,坚决批评。这与朱德的自身经历分不开,他认为,官应为民,“要维持人民生活,保护人民利益,把人民群众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关切他们。”[7] 而不是从人民身上谋利。如果不为民着想,为民请命,便与旧中国的地主就没有区别。
(二)军队建设:以强军保障人民安宁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继续致力于人民军队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包括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等,在这一系列思想中,除开继承了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最能体现他公仆情怀的是他对于加快中国军队正规化、现代化的努力。与革命战争时期不同,经过革命的洗礼,中国陆军已经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成为一直强大的,能独当一面的军事力量。但是建国初期,空军与海军的力量十分薄弱,边防问题突出。1951 年 4 月,朱德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正规化的国防军。”[8] 除此之外,为巩固革命成果,新中国必须完善军队建设,实现军队正规化,从而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军队建设与中国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是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保障。在朱德的具体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军队建设在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就连朱德自己也曾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成为一支保卫和平的坚强力量。”[9]他的开心在于自己理想的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从此拥有了最有力的保障。
四、从历史轨迹探索公仆初心在新时代的价值
公仆情怀作为一种思想,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来源于实践,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10] 朱德公仆思想的形成源于学习与革命的实践,时至今日,他的这种思想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继承,在新时代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指导个人的价值选择,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世界人民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
(一)指导个人价值选择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朱德公仆精神在指导树立正确人生观,指导个人社会实践两方面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标杆,为新一代青年指明道路。
马克思17 岁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的解放运动,他在东方的众多追随者和继承者将他在 17 岁时的梦想浓缩成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朱德是这一精神的诠释者之一。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生,这并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据马克思意识形态对实践的反作用,这些不良思想不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应该践行朱德等共产党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先辈们的革命实践中,追寻他们为国为民的本质与线索,从他们的作为中探索初心,从他们的实践中积聚力量。新时代青年人应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中,积极投身改革,在修炼自身的过程中为他人做出贡献,在社会实践中承担社会责任。
总体来说,个人价值观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个人操行的修养应有正确的引导,应不断开发自己的内在价值,并且在现有价值的基础上追求应有价值的实现,朱德为民服务的精神教育当代青年应追求崇高理想并付诸实践。
(二)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朱德公仆情怀在当代党建、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与阶段,更是与“中国梦”完美契合,从纵深把握住“人民”这个核心概念。
党建方面,朱德在革命与建设阶段强调党性修养,时刻践行党的宗旨。在工作中,他要求党员同志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群众利益,倾听群众意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重温朱德的党建思想,对于今日全面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十分深刻的启示作用。“马列主义最重要的一条精髓就是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11] 这是朱德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更是自己参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做出的总结。
经济方面,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目的在于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直至建国初期,朱德明确提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 , 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 增进人民的福利。”[12] 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朱德的经济逻辑可以论述为:唯有革命,才能创造发展生产的经济环境,生产上去,才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目前,中国已经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为增进人民福祉,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在任何时刻,绝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朱德在军队建设方面给当代军事建设最大的启迪之一在于将以人为本贯穿整个建设之中。群众永远是军队的堡垒,关爱群众,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从而获得不间断的军事力量。这也是在建军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的结果,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军事力量的结果。朱德在 1949 年全国政协开幕式上强调:“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统一的、现代化的、政治上坚定地为人民服务的强大的人民军队。”这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立足点。
(三)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朱德的公仆情怀与初心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需追溯到马克思,他领导工人运动的目的就在于探索实现人类命运解放的路径。马克思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社会中的人,想要实现的是整个人类的解放。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证明历史由人民创造,并由人民的实践推动,朱德的公仆之心诞生于黑暗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公仆初心一步步得到升华,到今日,造福于民的初心跳出国家界限,放眼整个世界,是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迈出的关键步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人类利益的社会视野,关注现代个人的生存困境提出的时代课题 [13]。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国际上倡导关注人类境况,朱德的公仆初心也是关注人的结果,在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朱德造福于民的愿望成为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是这一理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更是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罗喜郎. 布衣铁骨:张澜的精神品格及当代启示[J]. 廉政瞭望 ,2021(17):62-63.
[2] 朱德自述 [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37.
[3] 朱德自述 [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57.
[4] 王军 . 朱德精神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5] 毛泽东 . 毛泽东选集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
[6] 朱德 . 朱德选集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3:50.
[7] 朱德 . 朱德选集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83:56.
[8] 朱德 , 八一杂志 [J]. 北京 :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 ,1951:353.
[9] 袁伟, 吴殿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