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乡镇初中物理教学为载体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作者

李蓉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民族初级中学校 663300

引言

乡镇中学受限于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资源匮乏等因素,传统物理教学往往陷入“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窠臼。新修订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调整,虽不再沿用传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表述框架,但依然明确强调要充分挖掘物理学科中的德育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立足乡镇教育实际,以物理课堂为载体,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渗透,探索破解乡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困境的新路径。

一、以物理规律为基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石,其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犹如璀璨星辰,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天然且丰富的德育素材。在物理教学中巧妙渗透这些思想,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讲授“能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深入挖掘焦耳长达三十年的实验探索历程。焦耳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通过无数次精确的实验,最终确立了能量守恒定律。教师向学生讲述这段历史,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在认识和发现真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原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能量转化路径分析”实验,让学生分组观察手摇发电机点亮 LED 灯的过程。学生们会亲眼看到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电能又使 LED 灯发光,转化为光能。在讨论“机械能 $$ 电能 $$ 光能”的转化链条时,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原理,进而领悟到“事物发展遵循客观规律”的哲学内涵,明白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必须尊重和遵循。

在“摩擦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并结合交通事故案例。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车速的微小增加会导致刹车距离的显著延长,进而揭示“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规律。为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教师组织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材质鞋底与地面的摩擦系数,并讨论“防滑鞋设计如何平衡摩擦力与行走舒适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尊重规律、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懂得在面对问题时,要遵循客观规律,善于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同时避免因违背规律而带来的危害。

二、以科学探究为纽带,培育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乡镇中学受限于实验经费与设备,难以开展大规模、高精度的实验,但这并不妨碍通过“低成本实验”开启学生的科学探索之门,培育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收音机线圈、条形磁铁等身边常见材料自制简易发电机。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组装线圈,确保其与磁铁的相对位置合适,然后通过手摇或移动磁铁等方式使磁铁在线圈中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为了获得更明显的实验效果,学生需反复调整线圈匝数、磁铁运动速度等变量。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对实验条件的优化,学生必须如实记录每一次实验的数据和现象,不能主观臆断或篡改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明白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只有严谨对待每一个细节,才能接近真理。

在“电路故障排查”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家庭电路短路”

模拟情境。学生需要先观察保险丝熔断这一明显现象,初步判断电路可能存在问题,接着使用电压表、电流表等工具测量不同位置的电压电流值。通过对比正常值与测量值,逐步缩小故障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测量,不能因为怕麻烦或急于求成而省略步骤。每一次测量都是对故障原因的探寻,每一次分析都是对科学思维的锻炼。某乡镇中学教师还曾组织学生用废旧电池、导线搭建“水果电池”,让学生测量不同水果的电动势。学生们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发现其中蕴含的电能,从而理解“科学发现源于生活观察”的道理,明白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用心观察、勇于探索,就能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三、以科技应用为桥梁,厚植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物理知识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交织,是激发青少年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的鲜活素材。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科技应用实例,能让学生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教师引入“中国高铁核心技术突破”案例。传统轮轨技术成熟但能耗相对较高,而磁悬浮技术借助电磁感应原理,大幅降低摩擦阻力,能耗显著减少。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者能耗差异,思考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课后布置“家乡能源利用现状调查”实践作业,学生走访乡镇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场,了解新能源发电原理与优势,认识到科技创新在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通过调研,学生深刻体会到科技对家乡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为家乡能源事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摩擦力”教学中,教师结合“天问一号”火星车着陆技术,讲解缓冲装置如何利用摩擦力实现软着陆。这一案例让学生领略到我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某乡镇中学开展的“物理知识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省力农具”,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用光学知识改进“大棚采光系统”,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不仅能改变世界,更能服务家乡、造福人民。他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立志用科技为国家和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结束语

乡镇初中物理教学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融合,是破解“重智轻德”教育困局的创新实践。通过挖掘物理规律中的哲学智慧、科学探究中的精神品质、科技应用中的家国情怀,教师可将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体验。这种“润物无声”的德育模式,既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又为乡镇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物理课堂、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参考文献

[1] 余伟翔 . 初中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在物理教学中培养的对策研究 [D].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2] 肖琴琪 . 微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湖南科技大学 ,2020.

[3] 李石磊 . 乡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D]. 聊城大学 ,2018.DOI:10.7666/d.D01435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