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数的运算大单元结构化路径设计
朱琨
太仓市实验小学
在 " 双减 " 政策与新课标实施的双重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
一、情境串联:构建运算认知的" 生活脚手架"
数学运算教学时常面临困境,其核心挑战在于学生难以把握运算的根本涵义,传统的“例题练习测试”循环对此改善有限。一种可行的解决路径涉及构建与生活紧密关联的情境序列,将数学符号的抽象性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现实问题。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为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建立实质性的联结纽带。以“小数加减法”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超市购物”这一主题情境被证明富有成效。教学活动起始于商品价格标签的呈现,例如面包标注为 3.5 元、牛奶标注为 2.8 元。学生随后被引导使用人民币学具模拟购买两件商品的操作过程。在此动手实践中,“需要支付多少钱”的问题自然涌现。面对该问题,学生通常尝试两种不同的解决途径。第一种途径表现为将价格中的“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第二种途径则是将价格单位统一转化,例如将 3.5 元视为 35 角、2.8 元视为 28 角,进行 35 角 +28 角的整数加法运算,再将结果转换回元角单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学生自发产生的方法,恰好精确对应了小数加减法背后的两种基础算法原理——即相同数位对齐的原则以及计数单位转换的思想。通过对这两种方法内在机制的对比探讨,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运算的具体步骤,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小数点对齐”这一操作所承载的数学本质。
二、思维显化:绘制运算理解的" 可视化地图"
运算教学的关键目标聚焦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然而传统课堂环境里,学生的思考路径常常处于不可见的“黑箱”状态。打破这一困境的有效策略是开发并运用可视化的思维辅助工具,旨在将内在的、隐性的思维活动外显化、具象化。这种做法有助于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系统性地引导他们经历从具体操作到表象形成、最终达到抽象理解的认知跃迁过程。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具体教学内容中,“点子图”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思维载体被广泛应用。教学通常这样展开: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使用一个由 24 行 13 列点构成的正方形点阵来直观表示乘法算式 24×13 。随后,鼓励学生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这个点子图进行分割操作。分割方案的多样性得以展现:部分学生选择横向分割,将其划分为 20×13 和 4×13 两部分;另一部分学生倾向于纵向分割,区分为 24×10 和 24×3 ;还存在同时进行横纵两个方向分割的复合策略。当学生将各自的分割方案转化为相应的数学算式时,多种计算 24×13 的方法便自然生成。这种“动手操作 - 图形分割 - 算式记录”的完整过程,其教学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内涵,更在于有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比较不同计算方法之间存在的共同特征,从而逐步抽象、概括出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运算的通用算法框架,实现从具象操作经验向抽象算法规则的无缝过渡。对学生运算错误的深入分析同样是实现思维显化的重要环节。当发现学生计算 36×25 出现结果错误时,教师应当避免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三、迁移贯通:搭建运算应用的" 能力立交桥"
数学核心素养的最终落脚点必然体现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为了达成此目标,精心设计跨越单一单元知识界限的迁移性学习任务显得至关重要。这类任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全新的、未曾预演的问题情境中,灵活调用并整合已学的运算知识,从而有效推动知识的结构化重组与能力的素养化提升。在完成“小数乘法”单元的系统学习后,教师可设计实施“家庭水电费统计”项目式学习任务。该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操作:首先,连续记录家中一周的水表和电表读数;其次,运用减法运算计算每日的实际用水量或用电量;接着,根据水电单价,利用乘法运算计算每日费用;最后,将数据整理并制作成统计图表,用于分析家庭用水或用电的高峰时段规律。该项目成功整合了“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数据分析”等多个单元的核心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现实问题的具体需求,自主判断并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项目执行期间,学生会遭遇各种真实挑战,例如“如何准确读取电表上快速变化的数字”、“如何处理连续测量中难以避免的微小误差”等。这些真实存在的困难,恰恰迫使学生主动检索并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尝试、修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最终的解决方案。将数学运算知识的应用拓展至其他学科领域,能够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展现数学的工具价值。在“比例运算”单元教学中,与科学学科教师合作设计“植物生长实验”是一个典型范例。具体操作如下:学生分组培育绿豆苗,坚持每天测量幼苗高度并详细记录数据;运用除法运算计算不同小组绿豆苗的平均每日生长速度;将积累的数据绘制成生长曲线图,应用统计知识进行初步分析;最终,尝试根据已有的生长速度比例关系,预测绿豆苗在未来一周的可能生长高度。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运算教学,需要实现从 " 知识传授 " 到 " 素养培育 " 的范式转型。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链,让运算学习扎根现实土壤;通过开发可视化思维工具,使思维过程可见可析;通过设计迁移性应用任务,促知识结构活化重生。
参考文献
[1] 吕玉霞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8): 60-61.
[2] 张熙 , 章光虎 . 小学数学学习难点及其突破路径 [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5,38(04): 98-102.
[3] 邓方兴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探索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5,11(14): 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