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对策之《整合乡土资源,共建双减育人良好生态》

作者

韩名敬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镇第二中心小学271202

1. “双减”政策背景与家校协同育人重要性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解决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功利性与片面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也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动基础教育回归本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双减”政策强调巩固学校义务教育的核心地位,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同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从单一的“唯分数论”向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渡。这一政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上,更在于其对整个社会教育生态的优化作用,为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家校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之间的沟通问题成为制约协同育人的重要因素。当前,家校沟通普遍存在频率低、方式单一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例如,部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仅限于定期的家长会或偶发的书面通知,这种低频率的沟通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沟通方式多以单向传递为主,缺乏双向互动,导致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学校也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家长往往无法及时获取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安排,而学校也可能对家长的教育期望缺乏清晰的认识。这种沟通障碍不仅导致教育措施的不一致,还可能引发家校之间的矛盾与误解,从而阻碍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3. 整合乡土资源的对策探讨

3.1 乡土资源的种类与特点

乡土资源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型。自然景观包括当地的山水、植被等,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历史文化则蕴含了地方的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涵,如古迹、民俗等;传统技艺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如手工艺制作等。这些资源不仅反映了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与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为育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坚实的基础。

3.2 乡土资源融入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式

学校可开展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如将当地的历史故事、传统技艺纳入课程体系,同时组织实践活动,如田野调查、文化体验等。家庭方面,可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亲子教育,例如带子女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共同学习传统技艺,还可以将乡土资源融入家庭作业,如布置与家乡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或调研任务。通过这些具体路径与方法,实现乡土资源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有效融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共建双减育人良好生态的路径

建立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是实现“双减”政策目标、促进协同育人的关键举措。这一机制的构建需要明确各方的职责与作用,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格局。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承担起统筹协调的责任,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校合作项目等方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育人过程。家庭则需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履行教育主体责任,例如通过参与学校举办的乡土文化实践活动或协助孩子完成相关家庭作业,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社会层面可通过提供专业支持与资源整合,为家校协同育人注入新动力。例如,地方文化机构可以为学校提供乡土文化教育资源,社区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协助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与实践活动。通过这种三方联动的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推动“双减”政策下育人生态的优化与完善。此外,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是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学校与家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育人活动,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用于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及活动组织等方面。同时,还需建立监督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完善的评价与保障体系,能够为“双减”政策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

5. 实践案例分析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成功整合乡土资源并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乡土资源,并将其融入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首先,在资源挖掘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纳入校本劳动课程体系中。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乡土资源的独特性与地域性,还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传承地方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使命感。其次,在活动开展方面,学校根据不同季节设计了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春季种植、秋季收获等,这些活动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6. 前景展望

尽管面临挑战,整合乡土资源、共建“双减”育人良好生态也带来了诸多机遇。一方面,这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通过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也将推动教育创新。学校可以结合乡土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乡土资源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还需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全社会对乡土资源育人价值的认知水平,为“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秦万学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论述 [J]. 成长 ,2023,(10):15-17.

[2] 张馨月 .“双减”下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11(2):384-389.

[3] 梅易 .“双减”视域下家校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 [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1):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