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小学音乐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宋彦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教体局教师发展中心 071000

引言

在知识快速更新、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中小学分科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分科教学虽能使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易造成知识碎片化,限制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融合教学应运而生,它强调打破学科界限,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与方法,为学生构建更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核心素养。然而,学科融合教学在中小学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

1 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的内涵

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并非是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砌与拼凑,而是基于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联与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度重构与整合。它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突破学科界限,从多维度、多视角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1]。在学科融合教学中,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 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难点

2.1 课程体系与知识整合的难点

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的核心挑战在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长期形成的固有壁垒,构建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科界限清晰,知识传授按学科各自独立的逻辑展开。而学科融合教学要求深入挖掘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原本分散于各学科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使其形成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跨学科知识体系。这一过程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课程设计者对各学科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够精准把握不同学科知识的契合点,以合理的方式将其融合,确保知识整合后的课程既符合学科逻辑。

2.2 教学资源开发与保障的难点

支撑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的配套资源严重不足,是其发展的重要阻碍。教学资源方面,缺乏系统化、高质量的跨学科教材、案例及数字化资源库:现有教材多为分科形式,难以满足需求;教学案例侧重单一学科,缺乏融合范例;数字化资源库在内容整合与分类上有缺陷,无法提供便捷全面支持。

管理保障层面,学校在课时安排、师资调配、空间设施等方面挑战巨大:需打破传统课时模式重新规划时间;教师多为单一学科背景,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调配难度大;融合教学需特定空间设施,学校规划改造需大量精力资源,这些要素的协调是顺利开展的关键。

3 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3.1 构建主题式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主题式融合课程体系是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实践路径。以初中音乐教材中的《长城谣》教学为例,该课程围绕 “家国情怀” 这一主题,巧妙串联历史、地理、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形成完整的跨学科知识链。在历史学科融合方面,歌词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成为连接历史知识的纽带。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长城修建的背景,从秦朝统一的历史事件出发,分析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歌曲创作的抗战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长城在这一特殊时期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象征意义,从而使学生对长城的历史价值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2]。在地理学科融合上,“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这句歌词成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对中华文明凝聚力形成的影响。通过地理知识的融入,让学生明白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深化对 “家国情怀” 主题的理解。语文融合则聚焦于对歌词语言的分析,解析 “奸淫掳掠苦难当” 的排比修辞,使学生感受歌词所表达的强烈情感;同时,对比《国殇》等爱国诗文的情感表达,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动物狂欢节》同样可作为主题式融合课程的典型案例。该单元以“动物世界”为主题,整合科学、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在科学融合中,教师通过播放《大象》《天鹅》等乐曲片段,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结合科学课中“生物多样性”内容,分析音乐如何通过节奏、音色模拟动物行为(如低音提琴的浑厚音色表现大象的笨重步伐)。美术融合环节则要求学生根据《袋鼠》的轻快旋律设计卡通形象,运用对称、比例等数学知识绘制动态线条,实现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跨学科表达。语文融合通过创编动物童话剧展开,学生需结合《龟兔赛跑》音乐主题改编故事结局,并运用形容词描写角色性格(如“骄傲的兔子”“沉稳的乌龟”),在语言实践中深化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这一主题式融合课程体系的实践关键在于,以歌曲为情感纽带,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将历史事件、地理特征、文学手法有机融入其中,使各学科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知识的有机串联,避免了知识的简单拼凑。

3.2 开发多模态教学资源包

开发多模态教学资源包是解决学科融合教学资源不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茉莉花》教学为例,教师以该歌曲为载体,整合生物、文学、舞蹈等多学科资源,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在生物学科融合方面,从歌词 “芬芳美丽满枝桠” 出发,引入植物学知识,讲解茉莉花的传粉机制、香气成分分析,并指导学生制作茉莉花标本。文学融合则聚焦于不同版本《茉莉花》的对比分析,对比江苏民歌版本与王士禛《茉莉花》古诗的意象差异,引导学生探讨南北文化审美特点 [3]。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舞蹈融合环节结合地理知识中江南水乡的特点,设计跨学科编创任务。在编创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物理力学原理设计扇舞动作,运用数学节奏比例确定舞蹈步法,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为保障教学实施,教师开发了包含标本工具包、地域文化纪录片、舞蹈分解视频的 “资源箱”,多模态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解决了课时与师资协调难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灵活运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4 结语

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课程体系与知识整合、教学资源开发与保障等诸多难点,但通过构建主题式融合课程体系、开发多模态教学资源包等实践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学科融合教学的开展。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学科融合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为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玉霜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问题探究 [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4(12):14-17.

[2] 夏嘉 . 初中音乐学科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 [J].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2025,2(1):58-63.

[3] 修建榕 . 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构建路径探究 [J]. 天津教育 ,2025(13).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40438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