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方法和策略
焦彩琴
陕西省神木市第六中学 719300
引言
小学低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期,但传统教学常因过度依赖符号化训练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新课标强调“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对教学设计提出新要求:需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可表达的具体经验。本研究聚焦人教版教材,结合低段学生认知特点,提出通过情境化导入、游戏化活动、生活化评价等策略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游戏场”。
一、情境化导入: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低段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情境化导入犹如一把钥匙,能巧妙开启他们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大门。以《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游乐场里旋转木马缓缓转动、摩天轮悠悠旋转的动态画面,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目不转睛地观察,积极思考“旋转中心是否移动”“旋转方向是否一致”等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对比升降杆开合时上下直线运动与风扇叶片转动的差异,在鲜明的对比中,学生自主归纳出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这一过程,将原本课本上枯燥的几何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体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情境创设时,真实性是基础。像《认识钟表》单元,设计“周末作息时间表”任务,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中起床、吃饭、游戏等时间节点。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时、分、秒的进率关系,明白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紧密关联。趣味性则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如《100 以内加减法》的“超市购物”角色扮演,学生化身收银员和顾客,在模拟交易中练习计算,让学习充满乐趣。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向与位置》单元的“校园寻宝”任务,要求学生依据地图方位提示寻找物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空间方位的认知。
二、游戏化活动:在操作中构建数学模型
低段学生认知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抽象思维较弱,游戏化学习凭借身体参与和即时反馈的独特优势,如同为学生搭建起一座从具象到抽象的桥梁,能有效减轻他们的认知负担。在《认识图形》单元里,“图形拼搭大赛”这一游戏设计别出心裁。学生分组使用磁力片拼搭房子、汽车等熟悉物体,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触摸、观察和组合,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当有学生惊喜地发现“两个三角形能拼成正方形”时,教师敏锐捕捉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图形间的转化关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操作经验提炼为数学规律,让学习自然发生。
游戏设计遵循“低门槛—多层次—高开放”原则至关重要。以《统计》单元的“班级宠物调查”活动为例,从“数据收集”开始,学生分组询问同学家中宠物种类,这一任务简单易懂,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参与,体现了低门槛。接着“数据整理”,用贴纸、画正字等方式记录,难度稍有提升,进入多层次阶段。最后“数据分析”,讨论“哪种宠物最受欢迎”等问题,需要抽象推理,进一步深化学习。而“数学闯关”模式更具开放性,如《20 以内进位加法》单元的“加法迷宫”,学生在竞争机制中,自主探索走出迷宫的方法,强化运算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生活化评价:让成长可见可感
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为低段数学评价指明了新方向,要求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单一模式,以多元化手段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在人教版教材“数学广角”单元的逻辑推理教学中,“侦探日记”这一评价工具独具匠心。学生化身小侦探,面对“谁偷走了饼干”的问题,需仔细观察现场痕迹、认真分析证人证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视频记录下学生推理的每一个细节,从能否提出合理假设,到能否验证猜想,再到推理思路是否清晰等,依据这些指标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这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其思维过程,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评价改革需着重把握过程性、表现性和发展性这三个关键方面。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历程的跟踪,就像《人民币的认识》单元中建立“购物存折”。学生在模拟购物时,每一次的商品选择和付款方式都被详细记录,期末依据这些数据评选“理财小能手”。这使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次尝试都意义重大。
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例如《测量》单元的“身体尺子”活动。学生用拃、步长等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长度,教师观察他们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合作态度是否积极,并给予定性评价。这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发展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长远成长,建立“数学成长档案袋”便是很好的方式。收集学生的错题本、创意作业、实践报告等材料,定期开展“档案袋展览会”。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设计,本质是“用儿童的方式教儿童学数学”。通过情境化导入将知识“生活化”,游戏化活动让学习“趣味化”,生活化评价使成长“可视化”,能有效破解低段学生“听不懂、坐不住、学不会”的困境。实践中需注意避免“为情境而情境”的形式化倾向,确保每个活动都指向数学本质;同时需平衡“玩”与“学”的关系,防止游戏化沦为娱乐化。当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乐园,数学便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照亮现实的思维之光。
参考文献
[1] 孙波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研究——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5(11).
[2] 祝凤娟 .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 [J]. 思行月刊 ,2025(9).
[3] 陈文红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J]. 小学教学设计 , 2024(S0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