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作者

王世文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 236600

引言

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读写结合虽被广泛倡导,但仍普遍存在机械训练、缺乏深度整合等现象,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深入探索读写有机结合的有效策略,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样态,成为落实新课标理念、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与价值所在。

一、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提出了明确而深刻的要求,其核心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纲,实现读与写的深度融合与双向促进。教学不应再是读与写的简单叠加,而应依托学习任务群,如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设计一体化的学习活动。通过以读促写,引导学生从范文中汲取语言、结构与思想精华,提升表达质量;通过以写促读,驱动学生为完成评论、报告等写作任务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文本研读与意义探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读写互促的实践中,同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素养和文化理解力,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依托学习任务群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创设真实读写情境

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要求教师打破单篇课文教学的局限,从单元整体视角设计读写结合活动。教师应深入剖析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创设一个贯穿始终、驱动性强的核心任务,将阅读与写作无缝嵌入任务完成的全过程,使读写活动源于真实情境,服务于真实表达。以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包含《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等经典诗歌,隶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师可设计“策划一场‘青春的诗’主题朗诵会并撰写推荐词”的核心任务。学生为完成此任务,需深度阅读单元诗歌,分析其情感、意象与节奏,这是高质量的输入性阅读;继而需选择一首最打动自己的诗篇,撰写一篇融赏析、感悟与推荐于一体的朗诵推荐词,这又是极具目的性的输出性写作。整个过程中,读是为了更好地写,写是为了更深刻地读,二者在完成真实项目的情境中实现了有机统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深化文本解读与模仿创新,实现以读促写的层次性跨越

以读促写不能停留在机械仿写句式语段,应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艺术手法等多维度深度学习文本,实现从形式模仿到创意表达的跨越。教师需设计阶梯式的读写任务,引导学生先入乎其内,品味借鉴,再出乎其外,个性表达。以人教版必修下册《祝福》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分析鲁迅如何通过刻画祥林嫂的眼睛及其周遭环境来揭示人物命运与社会悲剧。在此基础上,设计分层写作任务:第一层为模仿,学习其白描手法,尝试描写一个身边人物的肖像与细节;第二层为创写,假设祥林嫂生活在今天,她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和结局,续写或改写故事片段;第三层为评写,撰写文学短评,分析鲁迅人物刻画艺术的深刻性。这种由浅入深的设计,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作技巧,更在创造性输出中深化了对原著主题思想、艺术价值的理解,实现了思维与语言的同步攀升。

(三)强化思辨读写整合,在以写促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读写结合教学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批判能力的使命,教师应围绕文本的核心矛盾、深层议题设计思辨性写作任务,迫使学生为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必须重返文本,进行梳理、分析、比较、论证,从而实现以写作为手段驱动深度阅读。教学人教版必修下册《六国论》时,教师可摒弃传统的文言知识讲解模式,直接抛出核心议论文写作任务: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课文与你所了解的历史事实,撰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的立场。此任务一出,学生为建构论点、搜寻论据,必须反复研读文本,梳理苏洵的论证逻辑;同时还需调动自身历史知识储备,对比分析战国形势,甚至查阅资料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筛选、逻辑论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写作成为了激发和深化阅读思考的最有效催化剂。

(四)探索跨媒介创意表达,拓宽读写结合的实践路径

在信息化时代,读写结合应突破传统纸质文本的界限,积极探索与多种媒介的融合,鼓励学生将文字阅读所得转化为多元形式的创意作品,以此反哺对文本意义的深层建构。以人教版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为例,传统写读后感易使学生疲惫。教师可设计跨媒介创作任务:选择小说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情节或人物,为其创作一份短视频拍摄脚本或一套图文推送文案。学生要完成此任务,必须精读相关章回,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冲突、环境氛围乃至原著的语言风格,这是深度的读;继而,他们需要运用镜头语言、画面构图、社交媒体文案等现代表达方式进行创意改编与输出,这是创新的写。这种转换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要求他们对原著进行解构与重构,在新旧媒介的对话中,对经典作品产生前所未有的新鲜理解和个性化阐释,真正实现了读写共生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读写结合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意义的建构与迁移,展望未来,这一领域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应进一步强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反思,不断丰富教学样态,最终让读写融合成为滋养学生思维、审美与文化自信的沃土,真正赋能其全面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彦芬 .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究 [J]. 高考 ,2024,(27):116-119.

[2] 史慧君 .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24.

[3] 梁佳文 .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融合 [J].嘉应文学 ,2024,(10):182-184.

[4] 陈守旭 . 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的有效衔接 [J]. 亚太教育 ,2023,(09):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