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实践困境与突破策略

作者

陈小碧

南安市第八小学 362300

引言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但高年级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普遍存在"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的困境。某次课堂观察显示,当教师提问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的意境时,学生仅能复述教材注释,却无法用语言描绘画面细节。这种 " 语言符号的搬运 " 现象,折射出传统教学的认知断层。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象化学习场景,本应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但在实践中却常陷入 " 为情境而情境 " 的误区。本研究基于高年级学生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探索情境教学法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实践困境:情境教学的" 三重迷雾"

在古诗教学创新实践中,技术工具的误用、文化语境的断裂以及评价体系的滞后,正形成阻碍情境教学法落地的三重阻力。以《迢迢牵牛星》VR 教学案例为例,教师试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银河场景,本意是让学生直观感受 " 盈盈一水间 " 的空间阻隔。然而学生注意力被虚拟形象华丽的服饰细节所吸引,反而弱化了对 " 脉脉不得语 " 情感张力的体悟。这种现象印证了梅洛- 庞蒂" 身体主体性" 理论的深刻洞见——当技术过度介入感知过程时,会人为割裂身体与环境的原初联系,使诗歌的留白艺术沦为视觉奇观的附庸。

在《春日》彩泥创作活动中,学生将 " 东风面 " 简单理解为 " 春风的温暖 ",暴露出文化符号解码能力的系统性缺失。教师未意识到 " 东风" 在科举文化中承载的 " 及第希望 " 隐喻,导致学生只能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浅层关联。这种 " 去历史化 " 的具象化处理,使诗句沦为无根的符号拼贴,恰如海德格尔所言:" 当技术理性取代诗意栖居,语言便失去了其作为存在之家的功能。"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评价导向的滞后。某校调研显示, 88% 的教师仍将 " 背诵准确度 " 作为首要考核指标,仅 12% 尝试评价学生的 " 意境再现能力 "。这种标准化评价体系形成强大的路径依赖,迫使教师将情境教学异化为 " 拍照打卡 " 式的表演,而非真正促进学生认知重构的教学革新。当课堂创新与评价标准形成结构性矛盾时,任何技术手段都将沦为装饰性的" 教育口红"。

二、突破策略:三阶情境的建构逻辑

在古诗教学的创新实践中,具身感知、问题驱动与文化溯源三大策略形成有机联动,共同构建起深度学习的支持系统。以《宿建德江》" 五感日记 " 活动为例,教师通过跨感官通道的协同激活,打破传统古诗教学中 " 以目代心 " 的认知局限。视觉通道通过呈现八大山人与沈周笔下 "野旷天低树 " 的构图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水墨留白中的情感张力;触觉模拟环节,学生手握浸透江水的毛巾时,指尖的凉意与诗句中 " 日暮客愁新 " 形成神经通路的联结,这种具身认知使抽象愁绪转化为可感知的生理体验。神经教育学追踪显示,参与多感官学习的学生在意象记忆测试中,能准确复现诗句细节的比例较传统教学组提升,印证了 " 感官协同增强记忆编码" 的脑科学原理。

《回乡偶书》的" 朋友圈" 情境设计,则通过认知冲突构建批判性思维场域。当学生为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选择配图时, 32% 的小组最初倾向 " 嘲笑 " 选项,但在对比杜甫 " 露从今夜白 " 的沉郁顿挫后,逐渐理解贺知章诗中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的复杂况味。这种文本互证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建立" 文学情感坐标系" 的认知革命。小组讨论中涌现的" 儿童是诗人衰老的镜子 " 等解读,显示出学生已突破字面理解,开始捕捉诗歌中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马诗》教学通过" 文物—影像—现实" 的三重对话,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当学生对比唐代三彩马鞍的金银装饰与现代赛马场的电子计分屏时,自然生发出 " 千里马标准变迁史 " 的追问。这种跨时空追问在 " 李贺微信创作 " 任务中达到高潮,有学生设计诗人朋友圈状态:" 金络脑终是梦,铁甲寒夜听秋声 ",并配以水墨风格的九宫格图片。这种创造性转化证明,当文化溯源突破历史知识灌输的窠臼,就能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 再发现" 热情,使古诗教学真正成为文化认同的培育基。

三、实践成效:从" 知识容器" 到" 文化主体" 的转变

在古诗教学革新中,情境教学推动认知维度突破,构建多维知识网络,打破传统平面化局限。对比实验显示,在《江南春》学习中,情境教学组学生不仅能精准捕捉“千里莺啼”的听觉意象,还能关联《阿房宫赋》的批判精神,形成“盛唐气象—晚唐忧思”的历史认知坐标。这印证了认知灵活性理论中“结构化知识重组”机制,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在跨文本互文中,深切感知诗歌背后的历史律动。

表达品质升级则体现为语言感知系统的重构。传统教学中,学生描述古诗画面常陷入 " 美丽 "" 壮观 " 等抽象词汇的循环,而情境教学激活了具身认知通道。当学生用手触摸宣纸感受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的肌理,用耳朵捕捉雨打芭蕉的节奏时,其语言输出自然涌现 " 柳枝是揉皱的绿绸 " 等通感表达。语言经济学分析显示,这类比喻的复杂度提升,具象与抽象词汇配比从传统教学的7:3 优化为5:5,形成更具张力的诗意空间。

文化认同的增强更彰显教育的本质回归。在《采薇》说唱改编活动中,学生将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的离愁转化为现代节奏,当传统吟诵与电子音乐碰撞时,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更催生出 " 我是文化传承者 " 的主体意识。这种认同迁移至家庭场域,表现为学生主动阅读《世说新语》等典籍,形成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这印证了文化心理学中" 具身化认同 " 理论——当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获得现代生命,青少年的文化基因才能真正被激活。

结束语

当高年级学生在《西江月》课堂自发讨论 " 惊鹊 " 与 " 鸣蝉 " 的动静关系时,当他们为 " 七八个星天外 " 的留白设计不同结局时,我们看到了情境教学法真正的生命力——不是制造课堂热闹,而是唤醒文化基因。这种唤醒需要教师具备 " 双重解码 " 能力:既要破译古诗的密码,更要读懂儿童的心灵图式。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AI 技术如何辅助个性化情境创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古诗的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参考文献

[1] 朱玉华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苏州市L 中学为例[D]. 苏州科技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2022.

[2] 潘秀琼 . 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初探 [J]. 试题与研究 ,2022(22):31-33.

[3] 鲍天勇 . 探究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J]. 新一代:理论版 , 2020(20):1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