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优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余龙江
南京市江宁区上峰初级中学 江苏省 南京市 211134
引言
“双减”政策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其育人功能。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初中英语作业却存在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等问题,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更挫伤学习兴趣,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对初中英语作业进行科学优化设计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本研究立足政策要求,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旨在构建有效的作业优化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一、“双减”政策对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新要求与原则
(一)控量提质,强化作业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政策要求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完成时长。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摒弃“题海战术”,转向“精耕细作”。作业设计应更具精准性,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精选内容,确保每一项作业都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和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Detective stories”这一单元时,与其布置大量关于过去进行时的语法选择题,不如设计一项“根据所提供的图片和关键词,用过去进行时编写一个简短的侦探故事片段”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语法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益显著提高。
(二)分层设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个体在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一刀切”的作业必然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困境。“双减”政策倡导作业的弹性与分层,要求教师基于学情分析,设计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不同难度的作业。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适合自身水平的作业中获得成就感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分层不是将学生标签化,而是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确保所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形式多元,凸显作业的趣味性与实践性
政策鼓励布置实践性、探究性作业。这意味着作业形式必须突破单一的纸笔练习,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英语作业应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可以通过设计英语配音、短剧表演、主题海报制作、社会调查、项目式学习等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英语综合素养,实现作业的育人价值。
二、初中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案例
(一)基于单元目标,构建分层作业内容体系
教师应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规划作业内容,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三层作业体系。第一层是“基础巩固性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掌握核心词汇、句型与语法,确保基础知识过关。例如,学习“Dreamhomes”单元后,可设计“绘制你的梦想之家平面图并标注英文房间名称和家具”的作业。第二层是“能力拓展性作业”,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语言技能的整合与初步应用。如基于同一单元,可设计“用 There be 句型写一段话,向朋友描述你的梦想之家”的作业。第三层是“综合探究性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强调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融合。例如,可设计“调研一个你喜欢的国家 / 地区的典型民居,分析其建筑风格与文化的关系,并做一份英文简报进行分享”。三层作业学生可自主选择或组合完成,既保证了基础,又满足了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创新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可以大力开发实践类、合作类及创意类作业。实践类作业如:在学习“Food and lifestyle”单元后,布置“为自己和家人设计一份健康的英文食谱,并尝试制作一道菜”的任务;合作类作业如:在学习“Films”单元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部电影片段进行英语配音或改编表演;创意类作业如:在学习“Natural disasters”单元后,制作一张关于“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的英文宣传海报或短视频。这些作业将语言学习与艺术、劳动、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赋予了作业新的活力,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深刻。
(三)融入多元评价,发挥作业的激励与导向功能
优化作业设计必须配套改革评价方式。改变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评价标准也应多元化,不再仅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进步程度。例如,对于小组表演作业,可以设计包含“语言流畅度”、“内容创意”、“团队合作”、“舞台表现”等维度的评价量表,让学生进行互评。教师则侧重于过程性点评和鼓励性反馈,如“你们的创意非常棒!如果台词能更熟练一些,效果会更好。”这种发展性评价更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关注自身成长。
三、作业优化设计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带来的积极转变
实践表明,作业优化设计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内在兴趣。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为电影片段配音、设计健康食谱或制作主题海报,赋予了学生更多选择权与创造空间,使其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语言知识,更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发展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他们通过小组协作、资料搜集、成果展示等环节,深刻体会到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实际价值,跨文化意识、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尽管作业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全面推行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对教师而言,设计分层、多元、开放的作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缺乏成熟的资源共享机制和系统的教研支持成为主要障碍。同时,部分学生因长期依赖机械训练,在面对探究性任务时表现出适应困难;一些家长亦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非纸笔作业的实效性存疑,认为其不如常规练习“扎实”。此外,过程性、表现性作业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如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与激励性仍需不断探索。为推进作业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校本作业资源库和完善教研机制,减轻教师负担;教师需通过培训提升作业设计能力,并积极借助家长会等活动展示优化成果,增进家校共识。
结束语
“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英语作业是重要教学改革。本研究提出的“控量提质、分层多元、实践创新”原则及实践策略,证明能有效减轻负担、激发兴趣并培养综合能力。然而改革仍面临挑战,需持续探索完善。未来应深化作业育人功能认识,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作业体系,实现" 减负" 与" 提质" 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裕华. 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5,(19):46-48.
[2] 刘振科 . 浅谈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思考 [J]. 中学生英语 ,2025,(2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