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活态传承的数字路径:人工智能赋能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与反思

作者

邓雨梦

湖北民族大学 445000

一、引言

民族音乐,作为特定族群历史、情感与审美观念的声音载体,其生命力在于不断的演变与再创造,即“活态传承”。然而,在现代社会结构与传播方式的冲击下,许多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原始语境逐渐消逝,其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数字技术主要扮演着“档案管理员”的角色,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将濒危的音乐形态加以保存,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静态的、抢救性的“冷冻式”保护,难以激发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与传承热情。

人工智能(AI)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破局的契机。AI 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记录工具,它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能够对音乐进行深度分析、模拟乃至生成,这使得一种交互式的、创造性的、更接近“活态”本质的传承方式成为可能。然而,技术潜力不等于教育现实。学界虽已关注 AI 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应用,但针对其如何系统性地融入民族音乐的课堂教学,形成一套兼顾文化内核与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型,相关的理论探讨仍显不足。本文的宗旨,便是试图构建这样一个教学模型,并对其背后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审慎的思辨。

二、人工智能介入民族音乐传承

(一)“保存”的深化:从数字存档到多维解

传统的数字存档解决了“能不能留下来”的问题,而AI 则致力于解决“留下来的信息能被多深入地理解”的问题。AI 能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的民族音乐音频进行分析,实现传统人工扒谱难以企及的精细化操作。例如,它可以自动识别并标注出特定乐种的调式、音阶、核心节奏型、甚至是某种乐器独特的演奏技法所产生的微观音色特征。这种多维度的解析,使得珍贵的音乐遗产不再是一个个“黑箱”式的音频文件,而是转化为一个结构化的、可供深度研究与检索的知识库,为更深层次的音乐学分析与教学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传承”的革新:从单向灌输到交互生成

如果说“保存”的深化是 AI 的基础贡献,那么“传承”方式的革新则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多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是一种相对单向的知识传递。AI 则能构建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彻底改变这一模式。学生可以利用 AI 工具,像玩“乐高积木”一样,将一段民族音乐旋律进行分解、变速、变调甚至改变音色,从而在自主探索中洞察其内在构造。更重要的是,通过 AI 辅助创作工具,学生可以与承载着“文化基因”的音乐元素进行“人机协同”的二次创作,将古老的曲调融入现代的节奏,从而将自己从一个被动的文化继承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文化再造者。

三、AI 赋能民族音乐教育的“三阶递进”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一个旨在实现“活态传承”的“三阶递进”教学模型。

(一)情境化感知

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入情入境”,解决“为何学”的动机问题。教师需利用多媒体与 AI 资源库,将学生带入特定民族音乐的原生文化语境中。例如,在学习恩施土家族的“耍耍音乐”时,不能仅仅播放音频,而应展示其在婚嫁仪式中的具体应用视频,利用 VR 技术模拟土家吊脚楼的节庆氛围,让学生首先理解这种音乐是“活生生”的、与人的情感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技术在此处的作用,是最大化地还原与呈现文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性共鸣。

(二)结构化解构

在产生感性兴趣后,教学进入理性分析阶段,目标是“知其所以然”。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 AI 分析工具对音乐本体进行“解剖”。他们可以利用系统分离出“耍耍音乐”中的唢呐、锣、鼓等各个乐器声部,单独聆听;也可以让 AI 以可视化的方式标示出其最具特点的“一点一通”节奏型在乐曲中出现的规律。这一过程旨在将感性的听觉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

(三) 协同性再创

这是教学的最高阶段,目标是“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学生将运用 AI 协同创作工具,进行主题式创作。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请用‘耍耍音乐的核心节奏元素,为动画片《熊出没》创作一段追逐场景的配乐”。学生可以在 AI 的协助下,将传统的节奏型与现代的音色、和声相结合,生成全新的音乐片段。AI 在此处不是创作的主宰,而是学生的“灵感伙伴”和“技术助手”,帮助他们跨越专业作曲的技术门槛,专注于创意的表达。最终,学生的作品可以在班级、学校乃至更广阔的云平台上进行分享与评价,形成一个创造—分享—反馈的良性循环。

四、实践应用的挑战与伦理反思

任何新技术的引入都非全然坦途,将此模型付诸实践,仍需我们对潜在的挑战保持清醒。

(一)“真实性”的焦虑:AI 生成内容的文化身份

当一个学生用 AI 生成的、融合了摇滚风格的“耍耍音乐”片段,它在多大程度上还具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对文化纯洁性的坚守与对创新性发展的鼓励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对此,教育的重点或许不应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讨论和反思这一问题本身,培养他们的文化批判意识。

(二)“技术”与“人本”的平衡:避免技术工具主义

在应用 AI 工具时,必须警惕“技术至上”的倾向。如果课堂完全被炫酷的人机交互所占据,而忽略了音乐中最宝贵的人际情感交流与师生间的灵魂碰撞,那将是舍本逐末。教师的角色不可替代,他 / 她需要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探索路上的引导者、审美方向的把关人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者。

(三) 版权与归属的难题:数字时代的新议题

民族音乐大多是特定族群的集体智慧结晶,其版权归属本就复杂。当学生利用 AI 对这些“公共资源”进行再创作后,新作品的版权又该如何界定?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涉及文化尊重与权益分配的伦理议题,需要教育界、法律界与技术界共同探索合理的解决方案。

结束语:

人工智能为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它使得我们有机会超越“保存即传承”的传统观念,走向一种更具交互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教育范式。本文提出的“三阶递进”教学模型,是朝向这一目标的一种理论尝试。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本身并非目的,通往未来的数字路径,最终仍需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审慎的伦理反思为路标。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文化的繁荣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寄 . 人工智能与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与现实应用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8).

[2] 姚伟 , 吴修林 . 社会音乐文化中民族音乐数字化传播的探索与发展 [J].戏剧之家 , 2023(7): 83-86.

本项目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项目编号:20251051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