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工具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何金莲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许镇镇中心小学 安徽 芜湖 241306
引言
数字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的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成为基础教育创新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学科融合实践受国家政策层面强力推动,2025 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要求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实现“人工智能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为语文阅读融合智能技术提供了安全伦理框架和场景化应用规范。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亟待突破传统教学桎梏,回应政策对“数字化赋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顶层设计。这既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行动实践,也是深化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数智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增强阅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依赖纸质教材开展,其内容较为单一且缺乏互动性,难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数智工具的应用使得阅读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的辅助,教师能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阅读素材,其中涵盖文字之外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1] 如此,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升对文章情节的感知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
数智工具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资源限制。学生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平台,能随时随地获取在线阅读材料、经典文学作品等各类教学资源。网络平台让教师轻松获取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得以及时更新,教学经验能与其他学校教师分享,教学方法可互相交流。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性,极大拓宽了教学资源的范围和深度。
例如,教师可通过数字平台与学生共享课外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增进其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网络平台包含大量教学案例与课件资源可供教师按教学需求选用调整,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方案,还能让学生在课外拓宽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养
数智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资源的丰富和教学方式的优化,更关键的是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多靠教师讲解指导,学生主动性不强,而数字技术的引进,特别是在线学习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普及后,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自主选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度,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进一步得到培养。
数字化平台使学生在课外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学习,而不必再受限于教师在课堂安排的教材。自主选择与自由学习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更多乐趣,同时还可增强综合阅读能力。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在线阅读、讨论和交流,这种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二、当前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困境
(一)教师能力短板: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薄弱
当前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教学中,教师的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仍显不足。虽然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但许多教师仍受单一学科教学框架的束缚,缺乏将语文与科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有机融合的能力,并且常过于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的讲授,未能考虑通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信息化教育推进过程中,不少教师了解数字化教学工具和互动技术的重要性,但因缺系统性培训与资源支持,大多不能把工具有效用于课堂教学,于是课堂形式单一机械、教学内容枯燥,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无法充分施展,教学效果难以达预期。
(二)目标与需求偏差:学生中心导向与实践联结缺失
当前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偏差显著,多数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过重看待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兴趣脱节。同时,一些教师设置过于理论化的学习目标,不能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适应个体差异,这使得教学往往让学生难以共鸣,学生很难深刻感受到学习的实际意义。
在教学时,部分教师采用“一刀切”模式,未能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基础的差异,导致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兴趣和自信心受影响,而基础好的学生又难找到合适的挑战。这种情况不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也让学生失去了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三)评价维度窄化:高阶思维与综合素养评估缺位
当下,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价值渐被认可,但在实际评价里,但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应试导向的评估体系,过分依赖笔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却忽视了对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知识运用、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评估,而学生实际上既要具备基础语文知识,还要把所学灵活用于其他学科和实际情境,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
然而,这些能力并没有被现行的评价体系充分反映出来,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对知识缺乏真正的理解,并且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现行评价体系比较片面,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遭遇瓶颈,当下多数教师的职业成长还局限于基础教学能力层面,对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整合和教育理念创新缺乏深入理解与实践,而且教研活动与专业培训大多聚焦于技术操作和课件制作,很少系统探讨怎样以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创新,教师在实践中缺乏创新,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体验。
三、数智工具赋能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实施策略
(一)依托数智工具智能学情诊断,精准设计个性化项目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习水平、兴趣、认知差异逐渐显现,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而数智工具能为教学设计给予有力支持,以应对这一挑战。在数字技术之下,教师可实时获取学生学习数据,精准知晓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理解障碍、学习风格,进而设计分层任务,驱动个性化探究 ,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学来说,教师可借助 AI 平台完成学情诊断与分析,及时知晓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和理解误区。从在线预习测验、AI 互动问答系统的反馈当中,教师可了解到学生对文言实词如“辩斗”“车盖”“沧沧凉凉”“探汤”理解深浅、对辩论逻辑把握情况以及对其中科学问题认识水平的差异,进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跨学科探究任务,进而围绕一个核心任务设计分层、跨学科的子任务。
为激发探究热情并整合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以“争当辩日’真相探索小使者”为核心的大任务。学生需化身探索者,分析文章中的观点,最终清晰、有说服力地阐释“辩日”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及蕴含的思辨智慧。
这个大任务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子任务。子任务一:解“辩”之文。学生需破译古代观察记录。教师可用互动白板展示动画,把两个小孩观察到的“日初出”和“日中时”太阳视觉大小、温度变化的现象差异演示出来,再结合微课视频重点讲解关键文言词句的意思和古今异义,并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论点与论据,引导其完成“古今观察对比”,即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依据是什么?
子任务二:析“辩”之理。学生需要探究科学与逻辑之谜。在子任务一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两小儿各自论据的科学性,并设计“科学探秘”任务, 要求他们探究视觉大小错觉,“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的可能成因,探究温度感知差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可能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两小儿论据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同时,设计开展“科学辩士挑战赛”任务,教师要求学生探讨日地距离感知错觉的成因,或者比较古代宇宙观和现代天文学知识,并从现代天文学、物理学角度分析两小儿论据的局限性。从而,学生能够明确理解文本中两位小孩各自的观察角度与推理过程,并把握辩论的基本结构。
子任务三:展“辩”之悟。学生需要验证观点,整合前两个子任务的发现,最终以辩论会或科普海报等成果展现学习成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孔子“不能决”的思辩精神,设计讨论任务:为何孔子不简单判定对错?这在科学探索和看待不同观点时有何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和探究、尊重证据、理性存疑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或者查阅资料,从科学或者逻辑学等多维度深入探究且尝试用简洁有力的话语表达观点。
(二)依托数智工具优化教学环节,构建连贯性项目探究流程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情境引入与后续知识探究常割裂、教学内容和目标难以有机融合的突出问题,这会影响学生全面理解知识,而数字技术如互动白板、虚拟学习平台、多模态教学工具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借助该技术,教师可设计贯穿全过程的大情境或中心任务,并围绕此核心设计紧密相连的子任务,驱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达成学习目标。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教师可围绕“探索西沙群岛为何如此富饶”这一中心话题展开教学。教师可借 VR+AI 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西沙群岛的美景,并生动呈现海洋生态环境,全景视频能让学生看到鱼群游弋、海底动植物的多姿多彩,从而为后续任务的探究打下牢固基础。
教师可以围绕着这个大情境,设计具体的子任务。子任务一:观察与描述生态特征。教师可以借助数智工具展示海洋洋流图、气候变化模型等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地理学科视角分析西沙群岛自然环境,并进一步阐述“富饶”背后的生态原理。小组合作需完成“海洋生态观察笔记”作为阶段性成果,该笔记要求图文结合,清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特征,培养信息筛选整合与书面表达能力。
子任务二:探究富饶的成因与价值。学生需要从地理、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小组合作探究支撑西沙群岛“富饶”的自然原理,如适宜的水温、丰富的营养物质、独特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等及其价值和脆弱性。学生需要研究具体生态链,如浮游生物 $$ 小鱼 $$ 大鱼,并思考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合作完成一份简明的“生态保护倡议书”。该倡议书需结合前序观察与分析,阐述生态系统价值、面临的潜在威胁及可行的保护措施建议。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后,教学情境不再只是课堂开端,而是贯穿项目式学习全程的认知支撑,两个子任务紧密衔接,层层递进,使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语文教学能够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与连贯性。
(三)依托数字技术评价体系改革,实现项目全流程动态反馈
数智工具的引入使得课堂评价不仅更加精准,还能根据学生实时表现动态调整,教师可通过各类平台收集学生听、说、读、写以及项目任务执行中的多维度数据。这种评价方式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果,方便教师依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具体的数字工具和平台,开始收集学生在不同维度的表现数据。例如,AI 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协作环节跟踪分工贡献度、项目成果提交状况等来记录学生项目探究各环节的表现。平台能够评估学生小组的“生态保护倡议书”是否合理引用地理数据、语言表达是否规范、协作流程是否高效等。教师可根据这些反馈在教学里进行个性化干预。
数字平台提供的不是单一的成绩评定,而是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平台可自动评估学生文本内容逻辑性、语言表达规范性、推理过程严谨性等,基于这些评价维度,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细致的反馈,助力学生多层次提升。通过这种数字技术的动态反馈评价体系,教师能及时把握学生学习进度与问题,并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设计教学活动。这既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又能推动语文学科与多学科在项目式框架下的深度融合。
结语
数智工具与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深度融合,标志着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战略转型。通过智能诊断、项目情境建构与动态评价,技术不仅破解了传统教学的资源壁垒与评价窄化问题,更催生了“语言能力 + 学科素养”双螺旋发展的新生态。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教师跨学科项目设计能力培训,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协作网络,并深化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伦理化应用。唯有以技术为舟、以育人为本,方能承载学生驶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未来,真正实现“数字中国”与“教育强国”的协同并进。
参考文献
[1] 陈亮. 项目式学习驱动的小学语文跨学科高效课堂构建 [J]. 读写算 , 2025,(22): 52-54.
[2] 李英.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J]. 启迪与智慧 ( 上 ), 2025,(07):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