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集成背景下电气工程能效提升路径及潜力分析
马佑清
身份证号码:422425197312190773
1 引言
在工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机电设备集成化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高度集成的系统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设备协同性不足、能源分配失衡等问题导致能耗居高不下。电气工程作为机电设备运行的能量中枢,其能效水平直接决定了工业系统的绿色转型成效。当前,全球能源危机与“双碳”目标的双重压力,迫使行业亟需突破传统节能模式,探索从材料创新、控制优化到系统协同的全链条能效提升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2 技术路径:智能化控制与高效材料应用
2.1 智能化控制算法的深度集成
传统 PID 控制算法在应对复杂工况时存在响应滞后、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而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先进算法通过模拟人类决策逻辑,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优化。如在电机转速调节中,模糊控制算法可根据负载变化实时调整输入参数,避免传统控制方式因频繁启停导致的能量浪费。此外,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性维护技术可提前识别设备故障风险,减少非计划停机带来的能耗损失。通过将智能化控制算法嵌入机电设备集成系统,可实现从单一设备优化到全局能效管理的跨越。
2.2 高效能材料的创新应用
高导热性材料可降低设备运行温升,减少散热损耗。高强度轻量化材料可优化设备结构,降低机械摩擦能耗。以电机为例,采用冷轧硅钢片替代传统热轧硅钢片,可显著降低铁芯涡流损耗。应用稀土永磁材料可提升电机转矩密度,减少无功功率消耗。此外,水性绝缘漆等环保型材料在提升设备绝缘性能的同时,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兼顾能效提升与绿色制造需求。材料技术的突破为电气工程能效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
2.3 先进传感技术与实时监测系统融合
通过部署高精度、多参数集成传感器,可实时采集设备运行中的温度、振动、电流、电压等关键数据,并结合边缘计算实现数据本地预处理,减少传输延迟。如光纤光栅传感器可嵌入电机绕组内部,精准监测局部温升异常。无线 MEMS 加速度计可无损安装于旋转机械表面,实时捕捉振动频谱变化。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动态反馈,控制系统可快速调整运行参数,避免设备过载或空转,同时为高效材料的性能衰减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形成“感知 - 决策 - 执行”的闭环优化机制。
3 系统优化:集成设计与协同运行策略
3.1 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提升系统兼容性
机电设备集成涉及机械、电气、控制等多学科交叉,模块化设计可实现各子系统功能的独立开发与快速集成。通过定义标准化接口协议,不同厂商的设备可实现互联互通,避免因系统不兼容导致的能量损耗。如在自动化生产线中,采用模块化设计的伺服驱动系统可根据生产需求灵活调整功率输出,减少闲置设备的能耗。同时,标准化设计可降低设备维护成本,通过通用化配件替换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间接提升能效利用效率。
3.2 多系统协同运行优化能源分配
电气工程能效提升需突破单一设备优化局限,构建覆盖供电、用电、储能的全链条协同体系。通过部署智能电表与能源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各子系统能耗数据,识别高耗能环节并制定针对性优化策略。如在工业园区中,利用需求侧响应技术可根据电网负荷波动调整生产计划,将高耗能工序安排在电价低谷期执行,降低用电成本。此外,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技术的融合应用,可实现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减少长距离输电损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3.3 能源梯级利用与余热回收系统构建
能源梯级利用通过按能质分级匹配用能需求,可显著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在机电设备集成系统中,针对高温余热、中温废热及低温散热等不同能级资源,可分别配置蒸汽轮机、有机朗肯循环及热泵等回收装置,实现热能向电能或冷能的梯级转化。如将工业炉窑排放的高温烟气用于预热原料,中温冷却水通过热交换器驱动吸收式制冷机组,低温余热经热管技术回收用于区域供暖,形成多级互补的能源利用网络。该策略可减少单一能源路径的损耗,推动系统能效向理论极限趋近。
4 潜力挖掘: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4.1 政策标准推动行业能效升级
政府通过制定能效标准与补贴政策,可引导企业主动淘汰落后设备,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如我国实施的《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国家标准,强制淘汰低效电机,推动高效电机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此外,碳交易市场与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的应用,可倒逼企业优化能源结构,将能效提升纳入长期发展战略。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电气工程能效提升创造了外部驱动力。
4.2 前沿技术融合拓展能效边界
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与电气工程的深度融合,为能效提升开辟了新路径。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调试技术可在设备投产前模拟运行状态,优化控制参数以减少实际运行能耗。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降低因设备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机能耗。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在能源需求预测、设备运行优化等领域的应用,可进一步提升系统能效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技术创新持续拓展电气工程能效提升的潜力空间。
5 结束语
机电设备集成背景下的电气工程能效提升,是技术革新、系统优化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智能化控制算法的深度集成、高效能材料的创新应用,可实现设备级能效突破。通过模块化设计、多系统协同运行,可构建高效节能的集成化系统。通过政策标准引导与前沿技术融合,可挖掘行业能效提升的长期潜力。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电气工程能效提升将不仅关乎企业经济效益,更成为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 , 李晓明 , 陈刚 . 基于深度学习的机电设备能效预测模型研究 [J]. 机械工程学报 ,2021, 57(12): 123-124.
[2] 刘伟华 , 赵明辉 , 周晓东 . 高效永磁材料在电气工程节能中的应用进展 [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0(03): 45-46.
[3] 陈建国 , 黄丽娟 , 林浩 . 数字孪生驱动的工业电气系统能效优化策略 [J]. 控制与决策 ,2023, 38(07): 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