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路径
谷天雪
身份证号码:232301199306262125
一、灌区节水改造中高效灌溉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各大灌区积极推进节水改造工程,引入并推广了一系列高效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管道输水、自动控制灌溉系统等。这些技术在提升灌溉效率、降低输水损耗和精准用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示范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已由传统水平的
提升至 0.8 以上,有效缓解了农业用水紧张矛盾。然而,由于各地灌区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管理模式和农户认知水平的差异,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呈现不平衡、不系统的问题。一方面,一些经济条件较差或水利基础薄弱的地区,在推广过程中受限于前期投资高、技术维护难等因素,致使高效灌溉技术应用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在部分已完成设施建设的区域,由于缺乏后期的技术指导与运行管理机制,导致设备利用率不高,灌溉效果不稳定,甚至出现“建而不用”的现象。此外,部分农户对高效灌溉技术缺乏系统了解,存在观念滞后、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也制约了其推广广度和深度。因此,要在灌区节水改造中真正实现高效灌溉技术的有效落地,必须在保障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推广体系。
二、高效灌溉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
高效灌溉技术虽在理论与实践中均已成熟,但其在灌区大范围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资金问题,高效灌溉系统建设涉及管道铺设、设备采购、系统配置等多个环节,前期投资较高,部分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难以独立承担全部费用,造成推广阻力。其次是技术适配问题,不同作物、土壤、地形及水源条件对灌溉技术提出不同要求,若未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灌溉方式,易造成技术与实际脱节,降低推广成效。此外,运行维护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高效灌溉系统存在易损部件多、运行维护专业性强等特点,缺乏技术支撑时易出现设备老化、故障频发、使用率低等现象。更为重要的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许多灌区仍采用传统分散式管理,缺乏专业化服务组织,对新型灌溉技术的统一调度和日常管理不到位,影响其长期稳定运行。最后是农户认知问题,一些农户对高效灌溉的节水增产效益认识不足,存在“靠天吃饭”与“用水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加之部分地区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意愿与能力有限。因此,要破解这些制约因素,亟需从政策支持、技术服务、组织管理和农户引导等多维度协同推进。
三、高效灌溉技术推广路径的构建思路
为加快高效灌溉技术在灌区节水改造中的落地应用,应构建“政策引导 + 技术驱动 + 组织支撑 + 农户参与”的推广路径,建立覆盖全面、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的技术推广体系。首先,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制定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和激励机制,通过补贴设备购置、运行费用及技术培训等方式,降低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成本负担,提高其推广积极性。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效灌溉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区打造及后期运维保障,推动灌区逐步实现由“工程节水”向“管理节水”转变。其次,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科研院所、水利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高效灌溉技术服务团队,深入灌区一线开展技术培训、设备调试与使用指导,解决农户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再次,推动组织化管理模式发展,鼓励成立灌溉合作社、水管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提升灌溉设施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与此同时,开展典型示范引领工作,选择有条件的灌区建设一批高效灌溉应用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方式推动技术辐射。最后,加强农户宣传教育,通过举办田间日、观摩会、技术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户对高效灌溉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愿,构建“能用、会用、愿用”的技术应用环境。
四、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在推广中的融合应用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灌溉系统日趋成熟,为高效灌溉技术推广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在灌区建设智慧灌溉平台,可实现对水源、墒情、气象、作物需水量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并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灌溉时间、频率与水量,实现精准灌溉与动态调度。在实际推广中,应鼓励灌区引入智能水表、远程控制阀门、墒情传感器等关键设备,实现灌溉系统从“人工操作”向“智能决策”升级。依托云平台与 APP 等终端工具,管理人员与农户可随时掌握田间灌溉信息,提升管理响应速度与科学性。此外,建设大数据管理系统,整合灌区用水数据、设备运行数据和气象数据,形成可视化监控与预警体系,有助于水资源统一调配与灌溉计划优化。
五、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推广策略的制定
考虑到我国灌区分布广泛、地理气候差异显著,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北方干旱缺水地区,应重点推广滴灌、微喷等节水效果显著的技术,并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水权制度,提升用水效率。在南方多雨湿润地区,则应注重排灌结合、灌溉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灌溉精度与调控能力。在丘陵山区,可推广重力式管道输水与小型智能灌溉设备,适应地形复杂、水源分散的实际情况。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探索多元融资渠道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高效灌溉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结论
高效灌溉技术是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的核心要素,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广过程中需充分认识当前存在的技术、管理与认知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统筹规划,从政策支持、技术适配、组织管理、农户参与等维度出发,构建完整的推广路径与机制。未来,随着国家节水政策持续深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效灌溉技术将在灌区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农业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陈 . 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在南方山丘区灌区的应用 [J].农村实用技术 ,2024,(09 1):24-25+28 .
[2] 程欢 . 新疆博斯腾灌区节水灌溉的水量平衡与用水效率 影 响 研 究 [D]. 西 安 理 工 大 学 ,2024.DOI:10.27398/d.cnki.gxalu.2024.001949.
[3] 孙妹杰 . 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分析[J]. 农机市场 ,2024,(06):87-89.
[4] 赵玉秀 . 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常见问题及提升措施 [J]. 大众标准化 ,2023,(1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