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研究
黄大平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等模块,与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等核心要义高度契合,是开展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普及,推动高校思政课从传统课堂讲授向智能互动教学转型,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 AI 时代的技术特性,将铸牢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AI 时代铸牢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
逻辑
(一)AI 为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新型教学工具
AI 技术的高效数据处理与沉浸式场景构建优势,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求高度适配。理论教学中,课程“民族团结”模块涵盖多民族历史、政策法规等内容,AI 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认知基础与学习偏好,生成定制化学习清单;价值认同培育上,AI 驱动的 VR、AR 技术能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比传统理论讲授更易激发学生的共同体情感认同,为铸牢共同体意识提供技术支撑。
(二)共同体意识与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才为核心目标,这与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文化、价值认同目标高度契合。政治认同层面,课程中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等内容,可结合 AI 整合党领导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案例,强化学生对党是民族团结根本保证的认知;文化认同层面,依托AI 构建中华各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展示唐卡、木卡姆等文化瑰宝,帮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法治认同层面,通过 AI 法律问答系统解读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引导学生树立各民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1]。
(三)适应AI 时代青年学生民族认知的新变化
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更倾向通过短视频、AI 互动问答等碎片化、可视化方式获取知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需顺应这一特点,将铸牢共同体意识融入智能教学场景,例如利用 AI 视频剪辑技术,将各民族共同奋斗历史素材制成短视频嵌入教学。这种方式既能提升教育吸引力,又能通过 AI 构建正向信息屏障,帮助学生抵御错误信息,契合 AI 时代青年民族认知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AI 时代铸牢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面临的困境
(一)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失衡
部分高校将 AI 融入课程时,存在重技术形式、轻价值内涵倾向,过度追求VR 场景视觉冲击力,忽视民族团结精神解读;依赖 AI 自动生成教学案例,却没有审核案例的共同体意识导向。这种技术至上模式使 AI 沦为单纯教学工具,缺乏价值引领功能,背离教育目标。
(二)数据质量与算法偏见制约
AI 运行依赖高质量数据与无偏见算法,但当前课程中共同体意识教育的 AI 应用方面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较少,AI 难以生成丰富内容,部分案例仍停留在传统互助故事,缺乏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各民族科技协作等鲜活素材。此外,算法可能存在隐性偏见,如推送民族文化内容时过度聚焦人口较多少数民族,忽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展示,导致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认知不够,影响教育公平性与准确性。
(三)教师技术能力与教学需求脱节
课程教师是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主体,但部分教师 AI 应用能力应用不足,特别是年长教师对VR、AI 数据分析等技术掌握不足,无法独立设计“共同体意识 + AI”教学方案;年轻教师虽熟悉技术,却缺乏将共同体意识内涵转化为 AI 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师能力与需求脱节,导致AI 与共同体意识教育仅停留在表面结合,难以深度融合。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割裂
共同体意识培育需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但当前 AI 在课程中的应用多集中于线上理论教学,与线下实践教学协同不足。学生在线上通过 AI 了解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理论后,缺乏线下走访实践机会,难以将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AI 可分析理论学习成果,却无法追踪线下实践表现,导致理论与实践割裂,影响教育实效性。
三、AI 时代铸牢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协同的教学框架,明确 AI 工具定位
AI 技术应用需以铸牢共同体意识为价值核心,从内容设计、技术选择、效果评估全流程强化价值导向。内容设计围绕课程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模块,聚焦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等核心思想,避免技术展示脱离价值传递;依据教育目标匹配AI 技术,文化认同培育用 AI 数字博物馆,法治认同塑造靠 AI 法律问答系统;建立价值导向优先评估体系,结合 AI 数据分析学生共同体意识认知提升,防止技术偏离教育初衷。
(二)完善优质数据与无偏算法支撑体系,保障教育精准公平
联合高校、民族地区政府、文化机构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数字资源库,系统收录各民族共同奋斗史、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案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成果等素材,为 AI 生成准确、丰富的教学内容提供数据基础,并引入思政课教师、民族学专家、AI 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审核机制,在算法推送民族文化内容时,确保各民族文化展示比例契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同时设立算法偏见反馈通道,及时优化算法模型。
(三)提升教师技术应用与内容转化综合能力,强化融合主体支撑
教师作为融合实践的核心力量,需通过分层培训、实践赋能、激励引导三维机制提升综合能力。分层培训中,为年长教师讲 AI 工具操作,为年轻教师授共同体意识与 AI 内容转化方法;组建跨界教学团队,开发如“AI 辅助民族团结辩论赛”等方案,助力教师实践融合;将AI 教学成果纳入考核,奖励优质资源开发者,激发教师主动性。
(四)搭建线上理论与线下实践联动平台,提升教育实效
依托 AI 技术构建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体验的协同教学体系,推动理论认知向情感认同、行为自觉转化 [2]。线上用 AI 平台推政策案例、测理论掌握,借预约系统衔接线下实践;线下走访民族地区时,以 AI 导航导览、语音讲解赋能体验,实践后 AI 分析报告、教师针对性点评;整合线上线下数据,AI 评估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变化,动态调整教学方案。
四、结论
AI 时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具有 AI 赋能优势,课程内容的内在契合,迎合学生认知的时代需求。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需探索更多的 AI、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道德与法治多元融合路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念,为民族复兴培养具有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王美丹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J]. 林区教学 ,2025,(04):10-14.
[2] 陈锦均 , 何施稷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J]. 求知导刊 ,2025,(25):116-118.
作者简介:黄大平(1979 年7 月15 日-),男,汉,安徽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