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丁文蕾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定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阶段人文素质培育的核心载体,亟需在文化传承维度构建系统性教学范式。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定位需突破工具理性桎梏,实现传统文化从知识客体向认知范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形成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新型育人模式。
(一)课程本体论建构:文化基因的谱系化传承
文化认同的认知图式培育系统阐释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的演进逻辑,重点解构“仁政思想”、“家国同构”、“礼乐教化”等元典命题。构建典籍阐释的范式转换框架,强化《诗经》《楚辞》等文本的语义解码与价值再生产。建立文化基因谱系认知模型,深度解析汉字构形学、韵书体系、书画笔法等文化符码的生成机制。采用“解构- 重构”的双向路径: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揭示文化基因的原始编码,另一方面运用比较阐释法,将传统基因置于全球化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诠释。这种本体论建构使大学语文成为文化自觉培育的关键场域,既避免文化虚无主义对传统的割裂,又克服保守主义的僵化传承。通过谱系化教学,学生得以在历史纵深中把握文化基因的演变规律,在多元对话中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最终形成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文化主体意识。
(二)课程方法论创新: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历时性知识体系的拓扑重构。建构 " 先秦元典 - 汉唐气象 - 宋明理学- 近世转型" 的四维认知坐标,凸显文化范式转型的动力学机制。设计“文史哲互证”、“艺文一体”等跨学科模块,揭示传统文化的系统论特征。引入文化地理学视角,整合书院制度、方言谱系、非遗形态等地域性文化样本。技术赋能的教学范式转型。开发基于数字人文的经典阐释系统,构建古籍语义网络与诗词意象数据库。创设“经典文本再生产”、“文物数字叙事”等实践模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建立跨文明比较研究框架,通过经学训诂与阐释学的对话凸显文化主体性
(三)课程价值论转向:文化自觉的范式生成
20 世纪以来的大学语文教育长期陷入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的窠臼,课程定位多局限于语言技能训练与知识体系传递。这种工具论导向导致学科价值认知呈现碎片化特征,教学内容过度依赖经典文本的符号解码,忽视文化意义的深层阐释;教学方法固守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模式,缺乏文化主体意识的唤醒机制,促使大学语文教育必须实现从“工具论”向“价值论”的范式转换。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为范式转型提供了核心支撑。该理论强调主体对自身文化基因的理性认知、价值判断与创新转化的动态过程。大学语文课程通过构建“语言 - 文学 - 文化”三维认知框架,将文化基因解码、价值体系重构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这种范式转换使语文教育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
族精神的课程定位的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重构路径
建立以《诗经》《楚辞》、唐宋八大家、明清小说等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运用训诂学与阐释学方法解读文本中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等文化基因。例如《论语》教学可结合“君子九思”进行现代人格培养,通过“视思明,听思聪”等章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认知智慧与当代批判性思维的关联。开发校本教材时嵌入地方戏曲、方言文学、非遗技艺等元素,如将昆曲《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对照研读时,可结合苏州园林实景教学,通过 " 游园惊梦 " 的审美意象分析,实现文化传承的在地化与具象化。构建“文学 + 历史 + 哲学 + 艺术”的立体化课程模块,通过《史记》研读串联史学叙事与文学笔法时,可引入考古发现与青铜器铭文佐证;借助《文心雕龙》探讨传统文论体系时,可结合书法艺术中的“骨力”、气韵”等美学概念进行多模态解读。
(二)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语境,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清明上河图”汴京场景时,可设置商贸对话、诗词唱和等交互任务,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宋代市井文化中的契约精神与商业伦理。设置“汉字演变与中华文明”主题项目时,可组织甲骨文拓片制作、简牍书写体验等实践活动;在“传统节俗的现代转化”项目中,指导学生运用 AR 技术开发端午龙舟赛数字孪生系统,将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此外,还可运用“生生对话”机制开展《孟子》,可设置“恻隐之心与当代社会救助”辩论议题,通过“师生对话”解析《道德经》时,可运用“道法自然”思想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在“古今对话”环节,引导对比《周易》辩证思维与现代系统论思想的异同。
(三)评价体系优化路径
建立 " 过程性 + 增值性 " 评价模型,设置经典背诵( 30% )、文化实践( 25% )、创意写作( 25% )、学术研讨( 20% )的多元评价指标。经典背诵环节采用“分级达标制”,设置《滕王阁序》《赤壁赋》等必背篇目与选背篇目,文化实践评价涵盖非遗工坊体验报告、文化遗址考察日志等,创意写作可包含旧体诗词创作、文化 IP 设计等形态。引入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等第三方评价主体,构建“课堂—社团—社会”三维评价场域,将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保护项目的实效纳入考核范畴。
参考文献:
[1] 吴岩 . 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 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5-11.
[2] 左鹏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回归与融合 [J].社会科学动态,2021(9):54-57.
[3] 魏云云 . 参与式教学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 [J].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2,38(1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