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态势感知的网络安全预警与防御模型构建
李静 陈鑫 周雅頔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 安徽省黄山市 230031
一、态势感知技术概述
态势感知技术,它以在网络环境里对多源数据实时地采集、分析及处理这样一种方式,进而达成对网络安全态势全方位的理解,最终实现对于潜在威胁能进行预警及防御工作。其拥有动态性、实时性和智能化等核心特点,凭借这些特点它能够识别异常行为、攻击模式而且还能预测未来将会出现的威胁。在网络安全范畴内,态势感知会通过对网络流量、日志与攻击情报等信息加以整合,从而为防护工作提供一种全局化的视角,让决策效率及响应能力得到提升。当下主流的方法涵盖基于大数据进行威胁检测、运用机器学习进行异常识别及多层次的信息融合,然而却依然存在数据过载、假阳性率过高及实时性有所不足等问题。在未来,如何针对数据处理方面予以优化,如何提升预测准确性及智能化的水平,这成为了该技术在未来进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方向所在。
二、网络安全预警模型构建
(一)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网络安全预警模型所涉第一步即为对网络环境里如网络流量、日志记录、安全事件及用户行为等大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与预处理。因其作为构建预警模型基础,所以如何做到高效且全面地收集这些数据便成为关键要点。数据采集理应在多个层面展开,其中包含不仅限于网络层、应用层及主机层等,且可借助安装各类传感器、日志收集工具与安全事件监测系统来实时捕获源自不同网络活动信息。而数据预处理作为保证数据质量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鉴于原始数据通常会包含噪声、冗余信息或者缺失值等状况,便需要对其进行清洗与归一化处理,此外在预处理阶段还得进行数据融合,也就是要把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全局态势感知,此过程不但能够提高数据的质量,而且还能确保模型在处理数据时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网络环境当中的实际情形。
(二)数据分析与特征提取
数据分析连同特征提取在态势感知而言当属极为关键且不可或缺的步骤。在这特定步骤当中,预警模型凭借对数据开展深入分析,从而识别出潜在隐匿的威胁与攻击模式。常见应用的分析方法涵盖如统计分析、模式识别及异常检测等,统计分析可助力揭示网络里正常流量跟异常流量间所存在的规律并进而识别偏离正常行为的异常活动。特征提取作为提升模型预测能力居于核心地位之所在。通过从原始数据里提取像网络流量峰值、用户行为变化等关键特征,能够有效将分析范围予以缩小以及提高威胁检测效率。特征选择过程必须兼顾准确性与计算效率同时避免高维数据所带来沉重的计算负担。
(三)预测算法与优化
在完成数据采集及进行预处理且开展特征提取这样一个整体基础之上,所需要步入的下一步骤则是针对合适的预测算法展开选择工作。毕竟网络安全预警模型其本身依赖于机器学习还有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以此才能够对潜在攻击达成识别及预测。而其中常用的算法就涵盖支持向量机也就是 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且每种算法由于自身特性有着不同优缺点的状况下,必须要依照实际需求进行相关选择。就像 SVM 在针对高维数据予以处理时表现良好,然而深度学习算法虽能够对复杂非线性关系进行处理可计算量比较大。同时,优化算法在选择层面上也具备着至关重要性。为了实现对模型准确率及响应速度的提升,可通过调优算法超参数或者运用集成学习方法亦或是引入增量学习等一系列手段,来促使预警模型性能获得提升。另外,防止出现过拟合并且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在整个优化过程中同样属于需着重考虑的关键因素。
三、防御策略与实施方案
(一)多层次防御体系的构建
基于态势感知而构建的防御模型所着重强调的是从整体范畴直至细化到局部细节这般的具备多层次特性的防御体系。外围层面首先需要被部署诸如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设施,其目的旨在针对外部所发动的攻击达成第一道拦截操作。而在网络层,则应当将流量监测措施同加密机制予以有机结合,以此来确保数据传输进程中的安全性。进一步延伸至应用层和终端层,应部署能对行为进行监控及制定访问控制相关策略的手段,用以实时检测并限制各类异常行为。通过采用纵深防御(defense in depth)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得不同层次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态势,进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单点出现失效状况的风险,最终实现整体安全防护这一目标。态势感知技术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借助实时监测及关联分析等手段,保证各层防御机制的协调性与动态适应能力。
(二)漏洞预测与主动防护
鉴于漏洞的存在是网络安全所面临威胁的重要源头,因而在防御模型里,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乃是漏洞预测。该预测可借助基于态势感知实施的数据融合及智能分析得以达成,其能够针对系统与应用当中潜在的脆弱之处予以识别且进行建模。与此同时,借助机器学习及知识图谱等技术,对漏洞的利用模式实施预测,进而促使相关人员提前采取修补或隔离的有效措施。值得一提的是,主动防护策略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将传统防御模式从“被动响应”积极转变成为“主动预防”的新型模式。举例而言,当发现存在异常流量正趋向某一具体的系统组件时,防御系统便能够自动触发隔离策略或者对访问权限加以限制,以此避免潜在攻击出现扩散与升级的情况。
(三)防护策略与动态响应
在依托态势感知所给予的有力支撑这一基础上,防护策略的实施层面应当着重去强调具备动态性及自适应性这些特性。一方面来讲,能够依据不同特点的威胁等级,进而实施体现出差异化特征的防护措施,举例而言,就像处于高风险的特定状态下,可以对访问控制强度予以提高、将验证机制进一步增加。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动态响应机制在面对威胁态势发生转变这种情况时,能够做到快速地对安全策略展开调整。比如当系统检测到大规模 DDoS 攻击出现时,应及时把流量清洗机制进行切换,以此来确保关键业务的稳定运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态势感知所形成的反馈机制,它还拥有能够不断对防御策略加以优化的功能,进而去达成“感知—决策—防御—再感知”此种形成闭环的流程,最终实现整体安全防御智能化水平的有效提升。
结论:
本文围绕基于态势感知的网络安全预警与防御模型展开研究,阐述了数据采集、分析与预测算法的构建方法,以及多层次防御体系与动态防护策略的实施路径。研究表明,态势感知能够有效提升网络威胁的识别与响应能力,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警的转变。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模型的智能化与实时性,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以推动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持续发展与广泛落地。
参考文献:
[1] 张恒 , 刘戈威 , 陈龙文 . 基于多维度攻击模型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防御策略研究 [J]. 中国宽带 ,2025,21(01):58-60.
[2] 宋雪冬 .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通报预警与防御解决方案 [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9,(09): 15-1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