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大竹竹唢呐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探究

作者

崔瑶

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

一、引言

四川大竹竹唢呐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大竹县竹材丰富,当地人就地取材制作成竹唢呐,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演奏技巧、曲目及表演形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与民俗研究价值。2007 年,大竹竹唢呐于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当今多元文化冲击下,大竹竹唢呐发展面临困境,传承人群体缩小,传播范围受限。社会学家 John B. Thompson 提出“mediated visibility”概念,认为媒介技术通过放大、聚焦与再框架化,重塑文化实践的公共意义。[1] 国内学者王颖吉、郭瑞琦、王萍、于涓等指出在短视频平台的赋能下短视频可以得到活态性传承与保护。[2][3][4] 短视频平台兴起为大竹竹唢呐传播提供新契机,探讨其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对其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竹竹唢呐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现状

1. 传播主体

基于抖音、B 站带有 # 大竹竹唢呐 # 标签的公开账号与视频,可发现大竹竹唢呐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主体多元,包括竹唢呐制作者、民间艺人及普通爱好者、文化机构等。竹唢呐制作者凭借专业权威性与深厚制作功底,发布的视频具较高专业性,如抖音账号为“竹编唢呐订购”的用户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制作工艺、吸引众多粉丝关注与学习。民间艺人与普通爱好者,如抖音账号为“大竹竹唢呐非遗复兴计划”的用户通过发布演奏视频、分享与竹唢呐的故事,增添传播活力与趣味性。此外,文化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布竹唢呐相关纪录片、演出视频等,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如达州市文化馆在抖音发布竹唢呐演出视频,展示精彩表演,播放量可观。

2. 传播内容

短视频平台上大竹竹唢呐内容丰富多样。一是制作工艺展示,通过视频详细呈现从选竹到成品制作全过程,让观众了解传统技艺魅力,如账号“竹编唢呐订购”发布的制作工艺视频,因其生动解说与特写镜头获大量点赞与转发。二是演奏表演视频,涵盖传统曲目、改编新作以及与其他乐器的跨界合作,形式多样。如账号“乡村女团”发布的竹唢呐与民乐团合奏视频,以新颖的表演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三是文化故事与历史渊源介绍,通过短纪录片讲述大竹竹唢呐起源、发展及相关民俗文化,增强观众文化认知,如账号“达州市文化馆”发布的系列视频,引发了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3. 传播效果

大竹竹唢呐在短视频平台取得一定传播效果。部分视频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表现亮眼,吸引了一批观众,其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随之提升。如抖音账号“竹编唢呐订购”自 2019 年 8 月 6 日发布第一条视频以来,共发布 348 条作品,累积获赞 3.2 万,关注 5144 人次,粉丝4454 位;抖音账号“大竹竹唢呐非遗复兴计划”自2023 年10 月 23 日上线,共发布 13 条作品,获赞 207 次,关注 5 人次,粉丝 40 位。然而无论是传播规模、受众构成还是商业价值,大竹竹唢呐相关账号均显著低于非遗类账号平均水平。[5] 如何改进内容创作、优化运营策略,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其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

三、大竹竹唢呐在短视频平台传播面临的问题

1. 内容同质化严重

部分短视频创作者为追求流量,发布雷同的演奏表演或简单制作工艺展示,缺乏独特的创意与深度的文化挖掘。如大量选用相同的经典曲目,表演形式多为单人站立吹奏,背景多为普通室内或田间场景,几乎没有对曲目的历史渊源、地域改编版本,或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尝试。这种同质化内容容易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产生审美疲劳,当用户连续刷到多条相似视频后,会逐渐失去点击和互动的兴趣,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形成持续的话题热度。

2. 专业人才缺乏

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传播主体缺乏专业拍摄技巧,部分视频用手机随手拍摄,存在画面晃动模糊、光线忽明忽暗的问题,甚至出现杂音盖过唢呐声的情况。视频剪辑逻辑性较弱,多为不同片段的简单拼接,转场生硬突兀。这类低质量视频在信息爆炸的短视频平台中难以吸引用户注意力,无法让观众感受到大竹竹唢呐的艺术魅力,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四、大竹竹唢呐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策略

1. 创新传播内容

深入挖掘大竹竹唢呐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元素创新表现形式。可创作与当代生活相关新曲目,将演奏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融合,打造新颖表演。如创作反映大竹县现代发展新貌的竹唢呐曲目,配以具有现代风格舞蹈,拍摄成短视频,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魅力。利用短视频平台互动性,开展创意活动,鼓励用户创作并发布演奏视频,激发用户参与热情,丰富传播内容。

2. 培养专业人才

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为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传播主体提供短视频制作专业培训,提升拍摄、剪辑、策划等技能,提高视频制作质量。如大竹县文化馆联合专业培训机构,举办短视频制作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授课,帮助学员掌握制作技巧。加强与高校、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合作,培养既懂大竹竹唢呐文化又懂短视频制作复合型人才,为传播提供专业人才支持。如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或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大竹竹唢呐短视频创作。

五、结论

短视频平台为大竹竹唢呐传播带来新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传播现状与问题,提出创新传播内容、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商业开发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大竹竹唢呐在短视频平台传播效果,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应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优势,让大竹竹唢呐这一非遗文化瑰宝焕发生机与活力,走向更广阔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Thompson,J.B.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王颖吉 , 郭瑞琦 . 场域与创生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探索 [J]. 新闻与写作 ,2024,(02):35-44.

[3] 王 萍 . 非 遗 短 视 频 传 播 的 优 势 与 策 略 [J]. 人 民 论坛 ,2023,(24):133-135.

[4] 于涓.“脱域”的“再嵌入”:短视频平台赋权非遗传播——以抖音为例 [J]. 电视研究 ,2022,(05):74-76.

[5] 羊城晚报. 越小众越热门?抖音2023 非遗数据报告发布[N].广州日报·新花城 , 2023-06-11.

作者简介:崔瑶(1981 年1 月),籍贯:江苏淮安,性别:女,学历:博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643000

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2024 年度资助项目:《数智化视域下大竹竹唢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YMY24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