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路径及意义

作者

刘亚冉

荆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而言,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艺术的熏陶,更是帮助其社会适应能力、情感认知和人际关系构建的重要途径,随着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将其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为特殊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法。本文将探讨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如何有效融合德育元素,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情感、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德育;情感互动

1 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意义

1.1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发展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能显著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发展。特殊学生通常在情感表达、情绪管理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音乐教学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的功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情感色彩,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起伏与表达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参与合唱、乐器演奏、律动等活动,能感知和体验到集体合作所带来的愉悦,进而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1]。与此同时,音乐本身具备情感疏导功能,特殊教育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提升情感表达能力。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表达内心情感,促进其情感的认知和自我调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情感困扰和情绪管理问题。因此,音乐教学中的德育融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成长的空间,使他们在享受音乐带来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的提升。

1.2增强特殊教育学生社会责任感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社会适应性和责任感的培养上面临较为独特的挑战,融入德育的音乐教育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堂中的团队合作、集体活动以及对共同目标的追求,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集体合唱或合奏等活动中,学生学会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理解合作与分担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形成一种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强调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关怀,能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特殊教育学生往往需要在社会中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合作精神和社会互动功能,能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并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在音乐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个体。

2 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路径

2.1创设情感互动的音乐课堂氛围

特殊教育学生在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方面常常存在困难,音乐课堂作为一个艺术平台,可以提供情感表达和情绪疏导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应设计以情感交流为核心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并调节自己的情绪[2]。例如,在一个关于“春天”主题的音乐课上,教师先用温暖柔和的旋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之后播放了一段描述春天景象的乐曲,邀请学生闭上眼睛静听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春天气息。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美好与温暖,有些学生分享了他们对春天的期待和想象,有些学生则表达了对春天温暖气息的喜爱,使学生在听觉的刺激下与内心的情感产生了联系,激发他们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勇气。此类活动让特殊教育学生在情感认知上得到拓展,增强了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交流能力,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2.2融入团队合作的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中的团队合作活动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力途径。特殊教育学生往往在集体合作和社会互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设计集体音乐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学生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协调配合,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简单的合唱演出练习[3]。在准备过程中,分配不同的任务和角色,例如,一部分学生负责演唱主旋律,另一部分学生演唱和声,部分学生则负责节奏的配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要求他们在合唱中与他人密切配合。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合唱排练时注重引导他们与他人合作,提醒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协调配合,以确保整体效果。例如,在一个“我们是朋友”的合唱排练中,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他们从初始的不自信到后来的相互配合,逐渐体会到集体合作的乐趣与意义。每次练习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讨论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以及如何与他人更好地合作,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信,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2.3结合社会道德的音乐作品选择

音乐作品具有较强的情感感染力和道德引导作用,能帮助特殊教育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潜移默化地领悟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教师要选择一些体现正义、勇气、关爱等主题的音乐作品,带领学生在聆听与表演的过程中,理解和内化这些道德价值观[4]。比如在一个以“友爱与关怀”为主题的课程中,教师选择了经典的《朋友》这首歌曲,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传递着友谊、互助和关怀的精神。教师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并引导学生讨论歌曲内容,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如何理解“朋友”这一概念以及他们如何在生活中与朋友互相关心。在听完歌曲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歌词中的每一句话,讲解歌曲中传递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价值观。在课堂上,一名学生表达了自己帮助朋友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如何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通过这样的分享,学生们逐渐明白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也理解了“朋友”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社会道德的力量,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路径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创设情感互动的课堂氛围,到鼓励团队合作,再到选择富有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每一环节都为学生的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特殊教育学校应更加重视音乐教学与德育的结合,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艺术的世界中发现自我、理解他人,并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茴茴. “音乐+思政”为中小学美育赋能[N]. 音乐周报, 2024-09-25 (A12).

[2]夏小玲. 学校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 (12): 41-43.

[3]何可人. 新时代学校“音乐+德育”的践行路径研究 [J]. 品位·经典, 2022, (14): 138-139+160.

[4]陈红霞. 德育教育在特殊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J]. 黄河之声, 2020, (07):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