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硬件数字底座,助力城市智慧发展
戴彬彬
江苏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开发运营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31
一、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官方定义,智慧城市是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而构建的新形态城市。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态系统,其建设和发展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主要涵盖了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通信网络、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务、智慧建筑等)、城市管理和服务行业(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和其它相关行业(环保行业、物流行业、金融行业等),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演进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更新,未来还将有更多行业融入智慧城市生态系统中。
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呈现出技术应用深化、建设模式创新、治理效能提升等显著特征。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城市运行的效率显著提升。例如,新加坡通过智慧交通系统将高峰时段通行时间缩短15%,伦敦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将能源消耗降低30%,这些成功案例彰显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潜力。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的“智慧化”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局面。“十四五”纲要明确提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数字化平台和线下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ICT市场预测,2024–2028》相关数据,2024年,中国智慧城市ICT市场投资规模为9397.1亿元人民币,其中基础设施及物联设备投入达到5456.2亿元人民币,占总体投入的58.1%,软件投入为2316.5亿元人民币,占总体投入的24.7%;ICT服务投入为1624.4亿元人民币,占总体投入的17.3%。IDC 预计,到2028年,中国智慧城市ICT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12325.4亿元人民币,2023–202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7.1%。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智慧城市的发展呈现出迅猛之势。
中国智慧城市市场预测(2024-2028)
二、智能硬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官方定义,智能硬件是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进而让其拥有智能化功能的一系列实体硬件设备,智能化之后,硬件具备连接的能力,实现互联网服务的加载,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构,具备了大数据等附加价值。智能硬件产业链条长且复杂,涉及上游核心元器件、中游产品研发制造以及下游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上游是智能硬件产业链的基础,核心元器件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智能硬件产品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包括芯片、传感器、通信模块及其它底层IC器件;中游是智能硬件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负责将上游的元器件整合成最终的智能硬件产品,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测试、生产等,需要形成可靠闭环;下游是智能硬件产业链的价值实现环节,负责将智能硬件产品推向市场,并为用户提供服务,包括销售渠道的搭建、运营服务、售后跟踪等。智能硬件产业链上下游环环相扣,相互依存,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推动了智能硬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智能硬件行业作为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近年来发展迅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模式,这一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物联网技术的成熟、5G网络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智能硬件产品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展,人机交互更加自然流畅,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同时,智能硬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生态,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智能硬件的应用场景正处于不断拓展的阶段,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打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可穿戴设备守护个人健康,智能出行提升交通效率……智能硬件正在赋能各行各业,推动社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方面,在中国市场,根据 IDC的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约为 2,0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5%;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为 1.8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8.2%。全球市场方面,根据Statista 的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硬件市场规模约为8,000 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2.5%;另一份来自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为 7,25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4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2%。
三、智能硬件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智慧城市的范畴广泛,其核心体系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设施与感知层。基础物理设施包括建筑、市政工程、公用设施等,这些设施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终端感知层通过各种智能传感设备和终端,如无人机、无人车、智能摄像头、智能井盖、智能路灯等,实现对城市实时动态的感知和数据的采集,这些设备和终端构成了智慧城市的信息采集和传输网络,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2.数据传输与平台层。传输网络层通过构建超宽、安全、可靠、高效、低时延的高速信息网,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如5G、固定宽带、第五代全光网等,这些网络为智慧城市的海量数据交互提供高速通道,确保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传输到处理平台;平台层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供决策支持。3.应用层。智慧城市的应用层涵盖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主要领域,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环保,应用层通过针对性的需求定制完成智能硬件和软件平台部署,使得技术和垂直行业完成融合和专属功能服务。
智能硬件作为智慧城市体系上述第1点的基础设施与感知层,是城市数字神经系统的末梢单元,是感知物联世界的感知基石与数据源泉。部署在城市物理空间中的智能终端设备,通过嵌入式传感器、通信模块和计算单元,实现了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数据采集和边缘处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和物理载体。
在感知层架构中,智能硬件形成了密集分布的物联网节点网络。以环境监测为例,城市中部署的空气质量监测站、噪声传感器、水质检测仪等智能设备,构成了全天候的环境感知网络,实现了对城市环境参数的分钟级监测和预警,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通过边缘计算进行初步处理后,传输至城市大脑进行深度分析和决策支持,形成了"感知-传输-计算"的完整数据链条。
智能硬件在数据采集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以交通管理为例,部署在路侧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视频检测器等设备,可实时采集车流量、车速、车型等交通参数,为交通信号控制提供数据支撑。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经过边缘计算节点的预处理后,通过5G网络传输至交通管理中心,实现了交通状态的实时感知和动态调控。
同时,随着边缘计算能力的提升和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智能硬件正从单纯的数据采集终端向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节点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响应速度,也为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随着新型传感器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硬件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智能硬件产品的闭环打造
智能硬件的产品打造是是一项严格的闭环搭建工作,标准化闭环工作不仅能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能加快产品上市、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风险、促进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是产品生态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智能硬件系统的产品闭环搭建总体围绕“规划-研发-测试-市场-生产-工程-运维”的逻辑。
规划是闭环的起点,决定产品方向和成败。 在规划阶段,需要深入市场调研,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和痛点,明确产品定位和目标用户群体;进行竞品分析,找到自身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制定清晰的产品路线图和商业计划,为后续环节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充分考虑市场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如小米创始人雷军常言“go super market”,常规逻辑下,充分的市场容量预测和调研决定了产品和企业的发展最大空间,但也不排除精分市场路径开拓的可能性。
研发是将想法落地,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研发阶段需要组建跨部门团队,紧密协作,将规划阶段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原型;硬件设计要注重性能、功耗、成本等方面的平衡,软件开发要注重用户体验、功能完善和系统稳定性,云平台搭建要注重数据安全、可扩展性和易用性;同时,要采用敏捷开发、模块化设计等方法,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测试是保障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产品上市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稳定性测试、兼容性测试等,确保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要建立完善的测试流程和标准,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提高效率,并注重用户反馈,不断优化测试用例和测试方法,必要时进行三方的测试和产品认证,增强产品力背书。
市场是将产品推向用户,实现商业价值的关键环节。 市场阶段需要制定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进行品牌建设、渠道拓展、用户运营等工作;要结合产品特点和目标用户,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用户粘性;要注重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提高市场推广效率。
生产是将产品从原型转化为量产,实现规模化交付的关键。 生产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OEM代工厂,进行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工作;建立完善的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按时交付并符合质量标准;注重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提高产品竞争力。
工程是保障产品正常运行,提升用户满意度的重要环节。 工程投运标志着产品从设计开发阶段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行,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产品性能的全面检验,更是对企业工程能力的考验,成功的工程投运能够确保产品以最佳状态进入市场,为企业创造预期收益;在工程投运阶段,企业需要完成设备安装调试、系统集成测试、操作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复杂工作,要求工程团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及时解决技术难题,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运维是保障产品稳定运行,实现持续迭代的关键。 产品生命周期内,需要进行系统维护、数据监控、安全防护、版本更新等工作,确保产品稳定运行和持续迭代;建立完善的运维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产品的智能化运维,增强客户体验和信任度。
五、服务智慧城市发展的智能硬件痛点及策略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智能硬件的支撑,然而,当前智能硬件在服务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痛点亟需行业同仁共同解决。具体分析如下:①标准化程度低,互联互通难。不同厂商、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导致设备之间难以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制约了智慧城市数据的整合和应用。②数据安全风险高,隐私保护难。智能硬件采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个人信息、行为轨迹等,存在数据泄露、滥用等安全风险,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③智能化水平低,服务智慧城市的部分应用场景有限。部分智能硬件功能单一,智能化水平低,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需求,制约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和广度。④运维成本高,可持续发展难。智能硬件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运维成本高,且部分设备更新换代快,如何降低运维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针对智慧城市融合智能硬件发展进程中的痛点,建议可采取以下针对性策略。①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标准制定。 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智能硬件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推动不同厂商、不同品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②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用户隐私。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采用数据加密、脱敏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③提升智能化水平,拓展应用场景。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智能硬件的融合,提升智能硬件的智能化水平,开发更多满足智慧城市需求的应用场景。④创新商业模式,降低运维成本。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联合运维等商业模式,降低智能硬件运维成本,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服务智慧城市发展的智能硬件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克服痛点、制定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更加智能、便捷、安全的城市生活。
六、智慧城市与智能硬件的融合发展仰望
智慧城市,如同一位睿智的巨人,正以其磅礴之势,重塑着人类社会的面貌。而智能硬件,则是这位巨人身体中跃动的神经元,感知着城市的脉搏,传递着信息的火花。两者的融合发展,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城市的宏伟蓝图,让我们心潮澎湃。
万物互联,城市脉搏尽在掌握。智能硬件的普及,将城市中的万物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从交通信号灯到地下管网,从路灯到垃圾桶,每一个节点都成为数据的采集者和传递者。海量数据汇聚成流,经由人工智能的分析处理,城市管理者得以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状态,精准预测未来趋势,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智能决策,城市治理更加高效。依托于智能硬件提供的实时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强大分析能力,城市治理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城市顽疾将得到有效治理,城市运行将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续。
以人为本,城市生活更加便捷。智慧城市与智能硬件的融合发展,最终将服务于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应用场景将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生活体验,城市将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而是一个充满温度、活力和机遇的宜居之地。
综上所述,智能硬件作为构建城市数字孪生的基石,以其强大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为城市智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底座。未来,城市运行形态将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我们将见证更多令人惊叹的创新和变革,实现虚实交互、智能协同、持续进化的全新模式,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智慧、绿色、宜居的未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