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生体能训练的开展策略研究
张善伟
宁波市兴宁中学 浙江宁波 315100
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极为显著。本文以新课标下中学生体能训练开展策略为研究内容,首先阐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然后探索体能训练开展路径,分别为合理规划体能训练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科学开展体能训练和组织竞赛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发展,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体能训练;课堂时间;训练课程;中学体育
引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青少年体能训练备受关注。新课标的出台,为中学生体能训练提供了指导,文件倡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能训练,以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开展体能训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由此可见,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标下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针对中学生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对体能训练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合理调整运动负荷,减少教师讲解、示范和队形调整所需的时间,使全部学生可以充分活动,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开展体能训练是贯彻新课标要求的重要举措。
(2)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开展适当强度的体能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氧耗水平的提升,在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体脂水平会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并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疾病发生概率会随之下降。
(3)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后,学生会完成过去无法完成的任务,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会显著提升。在体能训练时,学生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学生能够形成勇于克服挑战和坚持到底的决心[1]。
二、新课标下中学生体能训练开展路径
结合上文可知,新课标下开展体能训练,不仅是贯彻新课标要求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磨炼学生意志。接下来,本文会通过结合实例的方式,探索中学生体能训练开展路径。
(一)合理规划体能课程
新课标要求教师对体能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为学生体能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身体机能和形态会时刻发生变化,为此,教师应将学生发展阶段作为依据,对教学内容予以优化,通过递进式教学方案的制定,保证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1)教师应以学生身体机能适应性为切入点,对体能课程进行有效规划,并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使学生在各阶段均能接受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以此达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2)考虑到学生属于体能训练的主体,故在开展体能训练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活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并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在开展心肺耐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训练情境。在开展灵活性训练时,教师可以将绳梯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跳跃和攀爬,以此磨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意志。在爆发力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负重前行。
(3)教师应采取大单元教学手段,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合理划分体能课程,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展训练,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运动技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新课标要求每节体育课中体能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属于学生主动和自觉学习的重要力量,对体能训练而言意义重大,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与体育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通常情况下,学习兴趣强的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较高,且呈现出的态度也更加积极,而兴趣匮乏的学生,则不愿参加体能训练。
鉴于此,教师应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通过在体能训练中融入游戏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锻炼。以耐力跑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接力赛跑的游戏,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学生需要按照游戏规则跑完特定距离,这种游戏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积极性。在力量训练中,将推小车的游戏引入其中,即两名学生为一组,一名学生扮演小车,另一名学生扮演推车人共同前进[2]。
除游戏化教学内容外,应用情境教学法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10分钟,构建森林探险的情境,将跑道设置为林间小径,学生扮演的探险者需要在短跑的基础上,躲避路上的各种障碍。总之,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体能训练的价值。
(三)采取科学的训练策略
学生是参与体能训练的主要对象,故教师在开展体能训练前,需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训练规划强度、频率和方法的选择。
1.科学规划训练强度和频率
体育教师应该将中学生身体机能作为依据,对训练强度和频率进行科学规划,以此规避训练过度和受伤的问题。考虑到不同训练项目对身体机能要求存在差异,故需要制定与项目相匹配的训练强度和频率。
以长跑项目为例,该项目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针对此类项目,可以将学生年龄和身体情况作为切入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训练量。对于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初始阶段应开展慢跑训练,每次跑步时间应保持在10min以内,运动强度需要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以内。在训练一段时间后,适当提升跑步的速度和距离,训练频率为每周2次,以此增强学生的体能和耐力。
2.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
为提升中学生体能训练效果,应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并制定系统性的训练计划。其中,循环和间歇训练方法属于常用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身体潜能,促进其体能水平的有效提升。
循环训练法是指将若干个训练内容进行组合,使其成为一个循环,学生需要以此开展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在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和增强学生身体机能方面,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在设计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耐力、力量、柔韧性等训练内容。以某体育教师设计的训练循环内容为例,该循环中包括多个项目,分别为俯卧撑、跳绳、深蹲、仰卧起坐。在训练开始时,学生需要先做10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之后,开展60s的跳绳训练,最后做20个深蹲,在休息1分钟后,继续开展循环训练。一般情况下,循环应进行3轮。
(四)组织竞赛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定期组织竞赛,使体能训练与竞赛密切结合,基于体育项目的实际特点,创设比赛情境,以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比如,在篮球大单元教学结束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篮球的基本技能,包括运球、传球、投篮等,此时,教师可以组织篮球竞赛,让学生分组对抗练习篮球技术。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均能得到锻炼。此外,这种竞赛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之间必须通过密切合作,方能获得最终胜利。
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积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高度重视体能训练,通过合理规划体能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取科学的训练策略和组织竞赛等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并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升。在未来,体育教师应深入研究,对现有训练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雪纯.中学生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研究[J].健与美,2024,(07):100-102.
[2]夏丁同.中学生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与技战术提升[J].新体育,2024,(0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