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理论与实务
党兴根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市 710065
1.PEST 分析
1.1 政治
政治: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给世界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比如中美贸易战、中欧贸易争端等。中国威胁论,使得美国、欧盟、印度等纷纷出台对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进口限制措施。美国大选,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再次获胜,随即出台了特朗普施政 92 条,加关税、贸易战、结束战争等成为主题,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成为定局,可谓喜忧参半,整体世界格局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去全球化将会进一步加剧。
1.2 经济政策
1.2.1 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如火如荼,其主要内涵和任务如下
中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经济上三期叠加: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
一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人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人分配体系,实现收人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人分配差距。
四是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2.2 制造业强国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个产业被明确为重点发展领域。
1.2.3 绿色经济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协同发力,需要深刻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聚焦关键环节,探索有效做法和实现路径,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一是坚持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改善群众生活的着力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生产生活方式转到更加注重节能环保低碳和注重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没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支撑,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难以持续。发展生态经济,要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既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流通和消费方式进行改造升级,也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是强化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污染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淘汰落后工艺产能,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推进重点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循序渐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新型蓄能、虚拟电厂等智慧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高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1.3 经济环境
目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 CPI10 月份同比增长 0.1%,经济处于萧条期,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10 月份股市大涨;11 月8 日财政部公布“10 万亿 +ω′′ 化债方案,占 2023GDP 总量的 8.26%(121 万亿),比 2008 的比重低,经济基本面将持续走好,股市将持续走好。
11 月7 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 个基点,降至4.5%至4.75% 之间的水平。
1.4 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息的获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构成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构成新经济体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依据如下: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的深人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人世界前列。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1.5 技术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 投资理论
经济萧条期间,分析出资产的近似波谷,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经济繁荣期,卖出资产,进行证券投资。
中国经济,从传统的注重产能到注重市场,到现在注重创新、金融等方面。投资方面的国债、企业债、可转债等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3. 投资实践
笔者尝试过可转债、REITS 基金、货币基金、ETF 基金(碳方面的)。国债和企业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1 可转债
可转债(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具有转换特性的债券,投资者可以在设定的条件下将其转为公司股票。这种金融工具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中国,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总的来说,可转债作为一种灵活的融资工具,在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3.2REITS 基金
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通过持有、管理或投资房地产资产来获得收益的投资工具。REITs 基金以其优越的流动性和收益潜力,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REITs 是一种灵活且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投资工具,适合希望参与房地产市场,又不想承担直接购房风险的投资者。然而,投资者在考虑投资 REITs 时,也应关注市场环境及相关风险,确保其投资策略与个人财务目标相符。
3.3ETF 基金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种在股票交易所上市和交易的投资基金,它结合了传统开放式基金和股票的特性。ETF 通过跟踪特定的指数、商品、债券或一篮子资产,向投资者提供多样化投资机会。
ETF 是一种灵活、低成本且多样化的投资工具,适合各类投资者。无论是希望通过被动投资获得市场回报的长期投资者,还是寻求短期交易机会的活跃交易者,ETF 都能提供相应的投资选择。但是,投资者在选择ETF 时应考虑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
3.4 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是一种专门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的共同基金,目标是提供高流动性和相对较高的流动性,通常被视为一种低风险的投资选择。
货币基金是一种低风险、高流动性的投资工具,适合需要稳定收益和资金灵活性的投资者。虽然其收益率通常低于股票和债券,但对于追求安全和流动性的投资者来说,货币基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选择。在选择货币基金时,建议关注其手续费、投资策略和过往表现,以确保其与自身的投资目标相符。
4. 总结
全球资本市场的理论与实务需深度回应 PEST 框架下的挑战与机遇。资本市场需兼顾宏观政策导向、产业趋势与微观工具创新,在波动中把握结构性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杰, 李虹. 数字经济赋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与政策构想 [J]. 中国商论 , 2024, 33 (22): 14-17.
[2] 戴民, 泽维尔·吉鲁德, 蒋为, 等. 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q 理论 [J]. 清华金融评论 , 2024, (07): 97-100.
[3] 胡增永, 吴大程, 杨军, 等. 多层次资本市场下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现状与路径探讨 [J]. 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 , 2024, (01): 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