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复杂环境下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刘斌

国家电投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罗湾水电厂 江西宜春 330600

摘要;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光伏电站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式光伏电站因其规模化优势在各国广泛应用。在复杂环境下,光伏电站的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恶劣的气候、复杂的地形以及高低温、风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也对施工质量和进度造成了极大挑战。

关键词;复杂环境;光伏电站;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逐渐成为各国能源政策的重要方向。尤其是集中式光伏电站,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光伏电站的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复杂环境条件下。例如,高寒地区的低温、积雪、冰冻等气候因素,沙漠地区的高温、风沙、干旱等自然条件,以及山区的地质不稳定、交通不便等问题,均对光伏电站的施工带来了严峻考验。

1.复杂环境对光伏电站施工的影响

在高寒地区,极低的气温可能导致材料冻结、施工设备故障,甚至使得安装过程中的电气组件受到损害。积雪和冰冻天气会影响施工进度,增加人工成本。沙漠地区则面临着高温、沙尘暴以及水源短缺等挑战。高温环境不仅使得施工人员和设备操作更加困难,还可能导致光伏组件的温升过高,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寿命。沙尘暴则严重影响施工安全,且沙尘对光伏组件表面会造成磨损,降低发电效率。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坡度大,施工难度大大增加。山路崎岖,运输光伏设备的难度较大,这也使得施工周期和成本相应提高。山区的气候变化不定,时常遭遇暴雨或滑坡等自然灾害,施工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2.复杂环境下光伏电站施工技术

2.1 光伏电站施工的基本技术要求

施工现场需要进行详细的勘察与评估,了解地形、气候、土壤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保选址合理,最大化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光伏电站的电气系统设计需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电气设备的安装应遵循严格的规范,确保电站的长期稳定性。光伏组件的选择与安装技术至关重要,必须采用适应不同气候环境(如极端高温或低温、潮湿或干燥环境)的耐用组件,且光伏板之间的倾斜角度需要根据当地的纬度和气候条件来优化,以获得最佳的光照接收角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土建工程需要进行地质勘探,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设计合适的基础类型,避免因土壤沉降、滑坡等地质灾害影响电站运行。支架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风力、地震等外力因素,确保支架稳定性和光伏板的耐久性,尤其在风沙较大的地区,要选用抗腐蚀、抗风压的支架材料。光伏电站的电缆铺设需要考虑到电力传输的最优化方案,减少电力损耗,并做好电缆的防护措施,避免受外界环境影响。

2.2 复杂环境适应性施工技术

光伏电站在复杂环境下的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必须根据具体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进行精确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调整。在高寒、干旱、湿润或高海拔等特殊环境下,施工队伍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温度波动、风力强度、土壤湿度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光伏组件和支架材料,以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在高寒地区,光伏电池板的性能可能受到低温影响,施工时需注意电池板的抗低温特性及保温处理,而在干旱地区,则要加强对光伏电站的抗沙尘、抗腐蚀措施。在湿润地区,则要重视电站的防水、防潮设计,避免电气系统因潮气导致的损坏。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人员的高原适应性训练,还需选择能够适应高紫外线环境的材料,同时加强抗风能力的设计与施工。

2.3 特殊环境下的施工流程与工艺优化

施工前必须对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等因素,确保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设备和材料。对于高寒地区,施工工艺中要特别关注支架的安装方式,避免低温下金属部件脆化,选择耐低温的材料和防冻处理工艺;而在沙漠或干旱地区,则需要加强对光伏组件的防沙、防尘措施,采用密封性更强的电气连接方式以及抗腐蚀的材料,避免沙尘进入电气系统引发故障。对于山区和高海拔地区,施工工艺中需考虑空气稀薄、紫外线强度大的问题,光伏组件应选择适应高紫外线辐射的材料,同时加强支架的抗风能力,确保其在强风条件下的稳定性。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的适应性培训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高海拔或极端气候下,作业人员需要经过必要的环境适应训练,掌握相关安全施工规范和应急处理程序。

3.复杂环境下光伏电站施工中的安全与质量管理

3.1 施工安全管理

在进行光伏电站施工时,首先必须做好现场的安全评估与风险识别,全面了解和掌握施工场地的潜在危险源。例如,在高温、低温、湿润或风沙较大的地区,施工人员面临的极端天气条件可能导致中暑、冻伤、滑倒、坠落等事故,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行也可能受到影响。施工安全管理首先要从员工培训开始,确保所有人员了解安全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理措施,具备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必须全面到位,包括安全防护栏杆、脚手架的稳固性、施工通道的清晰标识等。同时,要在现场配置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安全带等),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佩戴检查,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都严格按照安全要求操作。

3.2 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在复杂环境下光伏电站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至关重要,因为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常常对施工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极端气候、地形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等因素都会对光伏电站的施工质量产生潜在威胁。在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必须贯穿始终,从前期准备到后期验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施工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质量预控,确保所有施工材料和设备符合设计和技术要求。对光伏电池板、逆变器、电缆、支架等核心组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其性能稳定和耐用性符合标准。例如,电池板需要在安装前进行严格的抗风沙、耐高温等环境适应性测试,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长期稳定运行。施工中对每个环节要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在安装光伏支架、电池板以及电气连接时,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操作规范进行作业,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例如,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电池板的热斑问题,通过热成像图像实时评估光伏板的发电效率与工作状态;对于电缆线路的铺设,则需要进行电气性能检测,确保连接无误且无电力损耗。

3.3 质量保障与风险管控

在复杂环境下光伏电站的施工过程中,质量保障与风险管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面临着严峻考验。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可能受到低氧、高风速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风险,而在沙漠或极寒地区,强烈的沙尘或低温也可能对光伏组件的安装、线路铺设等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在项目的初期,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风险评估,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制定相应的质量保障措施。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关键技术环节的控制,如材料选择、设备安装、线路连接等,确保所有环节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风险管控也需要从源头入手,强化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结论;

复杂环境下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施工技术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环境条件需采取定制化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手段,优化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极端气候和复杂地形下,合理的设计、耐环境特性的设备和精细化的施工管理是确保电站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通过不断完善施工技术和积累经验,复杂环境下光伏电站的建设将更加高效、安全,推动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邵红星. 分布式光伏电站电气设计问题剖析 [J]. 太阳能, 2024, (12): 25-30.

[2]孙作海,刘彦伟. 水泥企业光伏电站建设实践 [J]. 中国水泥, 2025, (01): 57-62.

[3]杨旭波,范文斌,冯王敏. 太阳能光伏电站桩基础设计选型与优化研究 [J]. 西部探矿工程, 2024, 36 (12):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