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乐育人, 德育并进

作者

杜瑞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引言:

在当今教育领域,随着教学理念的持续革新,生命教育视阈下的小学德育愈发凸显其关键价值,已然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良好品德的关键路径。立足于生命教育视野,小学德育应高度重视教师的生命意识以及其内在生命的情感需求,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以饱满的热情与真挚的情感投入德育工作。在具体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切实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此外,还需精准把握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平衡,既要注重活动形式的趣味性,又要坚守德育的本质,不忘对学生进行德化,以乐育人,实现德育的趣味性与教育性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一、生命教育视阈下小学德育的问题

1. 生命教育理念与传统德育模式的融合

生命教育着重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发展。而传统德育多侧重于行为规范和道德知识的传授,强调规则和纪律的遵守。这种差异导致两者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传统德育框架,使德育活动既符合生命教育的要求,又能延续传统德育的有效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发展,成为当前小学德育亟待解决的重要挑战之一。

2. 德育活动的趣味性与教育深度的平衡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对趣味性强的活动兴趣浓厚。然而,德育活动若仅追求趣味性,易使教育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反之,若过度强调教育深度,活动又可能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这种平衡的把握,是小学德育实践中的重要难点。只有将趣味性与教育深度有机结合,才能在“乐”中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从而达成德育目标,培养出既有良好品德又充满活力的学生。

二、生命教育视阈下小学德育的的优化策略

1. 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德育内容

围绕生命教育目标,学校积极打造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其中。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如生命故事讲述,让学生从他人经历中感悟生命价值;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助力其健康成长;生命自然关系探究,引导学生探寻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课程全方位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其深刻理解生命的珍贵与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我的生命故事”主题班会,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过去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在活动中,老师要巧妙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师生共赏、共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同存在状态,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一场“情绪管理”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正确疏导负面情绪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次以“自然与生命”为主题的科学探索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实地探究生命的由来与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奥秘,收获更多知识与感悟,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2. 创新德育活动形式,提升趣味性和参与度

采用新潮的德育活动形式,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户外实践等,能有效提升德育效果。这些形式将德育融入情景化、生活化的场景中,让学生在情境里、生活中学习。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边学边玩、边玩边学,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受到熏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德育理念,促进品德发展。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关爱他人”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同学们扮演小雷锋、小志愿者等角色去关心他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与意义。比如,模拟担当志愿者帮助老人过马路,或者在生病的同伴或陌生人出现时献出自己的爱心。为了更好地实践这个项目,老师可以在学校中挑选一些具体的场景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关爱他人的价值。同时,在实验中学,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校园自然环境开展活动。比如组织植树造林活动,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通过亲自植树,小朋友们不仅能够亲近大自然,还能感受生命成长的过程,进而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加强家校社合作,营造全方位德育环境

生命教育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完成,通过加强家校社三方面的合作,为孩子打造一个立体化、综合性的德育空间,使孩子在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生命教育场所中获得完整的人生教育。家校社三方协作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使学生不论在哪种生活环境中培养同一种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例如,学校可定期开展家长生命教育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介绍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在家庭中营造尊重和爱护生命的良好氛围。家长可利用亲子阅读,与孩子共读生命主题绘本,讲述家人故事,让孩子感悟生命真谛,懂得生命价值。学校还可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服务,参加环保宣传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生命的美好,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这种家校社协同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形式,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使生命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得以全方位贯彻,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结束语:

在现阶段教育中,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小学德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用建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德育活动模式、加强家校社的合作等方式,使小学德育可以让小学生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以后,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发展迅速的技术进步,小学德育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我们也会针对教学实践,继续深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德育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丰富,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成长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 尹 茜 . 生 命 教 育 视 阈 下 的 小 学 德 育 教 学 探 究 [J]. 新 课程 ,2021,(28):231.

[2] 黄少梅 .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J]. 科幻画报 ,2023,(1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