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

作者

李颖

130324198411074526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复杂性源于多因素的交织影响,如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施工管理不善等。超预算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可能导致工程延期,甚至质量风险。因此,深入探讨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工程经济效益,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为业界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控制措施

1 建筑工程造价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简单来说,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成本支出。从构成上看,首先是工程直接费用,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这涉及到建筑工程中如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搭建、内外装修等各项工作的费用,以及安装工程费,涵盖了电气设备、给排水系统、通风空调等设备的安装费用。其次是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包含土地使用费,若项目需购置土地,这部分费用必不可少;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其他费用,如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等;以及与未来生产经营有关的费用,像联合试运转费等。另外,预备费也是造价的一部分,用于应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难以预料的费用支出,包括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

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众多且复杂。项目设计方案是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设计风格、建筑规模、结构形式等,都会直接导致工程造价的差异。例如,采用复杂的异形结构设计,相较于常规的矩形结构,往往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材料用量,从而提高造价。施工过程中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施工工期等都会对造价产生影响。先进的施工技术可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但前期设备投入可能较大;合理的施工组织管理能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控制造价;而工期的延长则可能增加人工、设备租赁等费用。此外,市场因素也不容忽视,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都会使工程造价随之变动。

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意义重大。一方面,对于建设单位而言,合理控制造价能够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完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从整个建筑行业来看,有效的造价控制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避免资源浪费,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和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能使建筑工程项目在质量、进度和成本之间达到最佳平衡,为社会创造更多优质的建筑产品[1]。

2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

2.1 设计变更与规划不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往往是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相关研究,设计变更可能导致工程造价增加10%至30%(来源:《建筑经济》2018年3月刊)。这可能是由于初期设计不完善,或者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未预见的技术难题,迫使设计进行调整。此外,项目规划不周全,如地质勘探不足、周边环境评估不准确等,也会导致额外费用的产生。

2.2 市场波动与材料价格变化

建筑材料价格受市场供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政策调整等多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例如,钢铁、混凝土等主要建材价格的上涨,可能直接推高工程成本。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数据,2016年至2020年,国内主要建材价格平均涨幅超过20%。因此,项目预算制定时对市场走势的预测准确性至关重要。

2.3 施工管理不善与效率低下

施工过程中管理不规范、资源配置不合理、进度控制不力等,可能导致成本增加。比如,现场管理松散可能导致材料浪费,而施工效率低下则可能增加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据《建筑施工管理》2019年6月刊报道,施工管理问题可能导致工程造价超出预算的10%至15%。

2.4 合同条款不明确与索赔事件

在合同签订阶段,如果条款表述不清,可能导致双方在工程变更、质量标准、责任划分等方面产生争议,进而引发索赔。索赔事件不仅会增加工程成本,还可能延误工期,影响项目整体效益。

2.5 法规政策调整与标准更新

政府对环保、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工程需要进行额外的改造或升级以满足新标准,从而增加成本。例如,近年来我国对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关工程的投入也随之增加。

3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控制策略

3.1 强化项目决策阶段的预算规划

项目决策阶段是造价控制的源头。在这一阶段,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全面收集建筑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同类项目造价等信息,为预算编制提供准确依据。同时,对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技术方案等进行多方案比选。例如,在确定建筑结构形式时,对比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等不同方案的造价差异,结合项目功能需求、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既满足使用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方案。通过科学严谨的决策,制定出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项目预算,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预算先天不足[2]。

3.2 优化设计阶段的造价管控

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影响巨大。推行限额设计,根据项目决策阶段确定的预算总额,将投资限额分解到各个专业设计环节,要求设计人员在保证工程质量与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设计标准与造价指标。如在建筑外观设计中,避免过度追求奢华造型而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同时,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设计中的错漏碰缺问题,防止因设计变更导致工程造价增加。例如,提前发现电气线路与给排水管道布局冲突,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返工,从而有效控制造价。

3.3 严格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超预算的高发环节,需严格把控。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施工进度,避免因施工混乱或工期延误导致成本增加。优化施工方案,通过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例如,在基础施工中,对比不同的基坑支护方案,选择既能保证施工安全又能降低成本的方案。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建立完善的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对于非必要的变更坚决不予批准,对于必要的变更,要进行严格的造价核算与审批,确保变更后的造价在可控范围内。加强材料与设备管理,通过招标采购等方式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合理安排材料进场时间,减少材料积压与浪费。同时,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租赁成本[3]。

3.4 完善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审核

竣工结算阶段是造价控制的最后关卡。组建专业的结算审核团队,对工程结算资料进行细致审核,确保结算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审核人员要熟悉合同条款、计价规则以及工程实际施工情况,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结算。重点审核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工程单价是否合理、费用计取是否合规等内容。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要及时与施工单位沟通协商,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实。例如,对于隐蔽工程的工程量,若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存在争议,可通过查阅施工记录、现场勘查等方式确定实际工程量,避免因结算误差导致造价超预算。

4 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的深入剖析,我们认识到,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这包括早期的精确估算,设计阶段的成本优化,施工过程中的严格控制,以及对风险的充分预估和应对。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如BIM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也能显著提高造价控制的精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星星.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 23 (02): 46-48. .

[2]林志伟. 房屋住宅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与控制措施 [J]. 居舍, 2024, (17): 153-156.

[3]李致伶.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与控制措施 [J]. 房地产世界, 2024, (04):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