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视角下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
朱阮红
昆明传媒学院 650502
引言
采茶舞起源于采茶劳动,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茶舞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教育形式,能够为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平台。
1 采茶舞传承面临的问题
现代社会中,年轻人普遍更热衷于追求流行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对传统的采茶舞兴趣寥寥。而且,学习采茶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显著的经济回报,这使得愿意学习和传承采茶舞的年轻人日益减少,传承人群出现明显断层。其次是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采茶舞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舞蹈形式,它蕴含着如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实情况里,很多人对采茶舞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舞蹈动作上,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采茶舞的文化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最后是传播渠道有限,传统的采茶舞传播主要依赖口传身授和民间表演等方式,传播范围相对狭窄。在信息时代,这种传统传播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采茶舞广泛传播的需求,进而导致采茶舞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2 公共艺术教育对采茶舞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在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首先,其广泛的社会覆盖面为扩大传承人群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在学校、社区、文化馆等公共空间系统开展采茶舞教学与体验活动,尤其面向青少年群体进行普及教育,不仅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舞蹈的兴趣,也为采茶舞的可持续传承培育了新生力量。其次,公共艺术教育强调艺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采茶舞的历史渊源、地域民俗与茶文化内涵,引导学习者从动作表层走向文化内核,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与认同感,实现技艺传承与文化自觉的双重提升。此外,公共艺术教育具备开放性与传播力,通过组织展演、比赛、文化节等公共活动,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推广,将采茶舞以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式呈现,有效突破传统口传心授的时空局限,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其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
3 基于公共艺术教育促进采茶舞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3.1 将采茶舞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
将采茶舞系统性地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是实现其可持续传承的关键路径。在中小学阶段,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域适应性的校本课程。例如,在江西、福建等采茶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可将采茶舞的基本步伐、音乐节奏与当地民歌融合,设计成适合小学生参与的“非遗启蒙课”。通过每周一节的艺术拓展课或课后服务社团,组织学生学习“采茶扑蝶”“挑担上山”等经典动作组合,并结合清明、谷雨等节气开展主题展演,增强文化代入感。在教学中,不仅教授舞蹈动作,更应融入茶文化知识,如讲解茶叶种类、采茶时节与劳动智慧,实现“以舞载文、以艺育人”。在高校层面,艺术院校可设立“民间舞蹈传承”方向,开设《采茶舞历史与形态》《南方民间舞比较研究》等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实践导师,实施“双师制”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田野调查,深入茶乡记录老艺人的表演技艺,形成影像档案与学术成果,推动采茶舞从“口传”走向“文本化”与“学术化”,构建完整的教育传承链条。
3.2 开展社区采茶舞公共艺术教育活动
社区作为文化生活的基层单元,是推动采茶舞“活态传承”的重要场域。应依托街道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老年大学等平台,常态化开展采茶舞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可组织“非遗进社区”项目,邀请当地代表性传承人每月开展一次公益教学班,面向中老年居民和青少年分层授课。针对中老年人群,可简化动作编排,突出健身性与趣味性,将其融入广场舞体系,打造“健康采茶舞”品牌;针对青少年,则设计互动性强的亲子工作坊,通过“妈妈学舞、孩子伴奏”的形式增强家庭参与。同时,鼓励社区组建居民采茶舞队,提供排练场地与基础服装支持,并在春节、重阳、茶文化节等节点组织社区汇演或区域联演,形成“人人可跳、村村有队”的文化氛围。如,浙江丽水某社区通过三年持续推广,已培育出 6 支居民舞蹈队,年均开展演出 20 余场,不仅提升了居民的文化归属感,也使采茶舞成为社区治理与邻里融合的重要载体。此类活动应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考核体系,确保资源投入与长效机制建设。
3.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
在数字化时代,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采茶舞的教学模式,提升其传播效率与学习体验。可联合文化部门与高校开发“云上采茶舞”智慧学习平台,推出系列短视频课程,按“基础步伐—组合动作—完整表演”分级教学,配以慢放、多角度回看、动作分解图示等功能,降低学习门槛。同时,开发采茶舞主题的移动端 APP,集成教学视频、音乐伴奏、打卡积分、线上考级等功能,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与持续性。在技术应用方面,可探索虚拟现实(VR)沉浸式教学,让学习者通过头戴设备“置身”茶园场景,跟随虚拟导师完成动作练习,提升情境代入感;或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在手机屏幕上叠加动作指引,实现“边看边学”。此外,可在抖音、B 站、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发布“一分钟学采茶舞”“非遗小课堂”等轻量化内容,并组织线上挑战赛,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还可建立微信学习社群,由专业教师定期答疑,学员分享练习视频,形成线上学习共同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艺术教育视角下,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扩大采茶舞的传承人群,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拓展传播渠道。为了促进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将采茶舞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开展社区采茶舞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采茶舞文化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 范文海俐 , 范春明 . 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承和艺术特征 [J]. 福建茶叶 ,2022,44(04):280-282.
[2] 李 蓉 . 探 讨 采 茶 舞 蹈 的 艺 术 审 美 与 文 化 传 承 [J]. 福 建 茶叶 ,2022,44(08):193-195.
[3] 李 莉 . 赣 南 采 茶 舞 蹈 的 形 态 特 征 及 文 化 内 涵 [J]. 福 建 茶叶 ,2018,4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