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让习作绽放光彩

作者

狄昌凤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

摘要:针对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中遇到的难题,如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依据2022版新课程标准,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习作教学策略,包括激发兴趣、体验式教学、情感表达及作文修改等关键环节,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写出更加精彩的作文。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习作;教学策略

在习作教学中,许多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笔,缺乏素材和表达能力。这一现象与教师过于注重文字技巧训练,忽视学生兴趣和素材积累有关。特级教师管建刚曾指出,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文字激情与梦想,而非仅仅追求文字技巧。因此,在三年级这一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素材,尝试体验式教学方式,并注重情感表达

一、激发兴趣,习作教学的起点

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教学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渴望写作,乐于表达,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搭建梯度,逐步提升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采取梯度训练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猜猜他是谁”习作中,要求学生从外貌、性格、爱好等方面用几句话来写一写身边的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同学了解不够深入,爱好和性格方面素材的缺乏,导致无内容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自己开始,通过设计个性名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如此尝试,学生兴趣盎然,涌现许多佳作。有了写自己的基础,教师再让学生为家人设计一份简历,最后再回到“猜猜他是谁”。通过写自己、写家人、写同学的梯度训练,学生对怎样描写人物有了清晰的思路。

(二)积极评价,激发动力

首先,在以往的习作讲评课中,教师常常以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修改。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写作,过多问题的指出容易打击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而积极评价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好词好句、加分评价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写作成果,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首先,将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打在课件上或者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朗读,这既是对优秀习作的肯定,也能让其他同学有所积累,一举两得。其次,每次习作可以用加分或者加星的方式进行评价,而不是选择扣分。好的选题,好的语句,好的题材,好的结构都可以是加分项。让学生把每一次习作看成是一项有趣的挑战,他们总是绞尽脑汁让自己的习作变得精彩。

其次,习作是学生思想的表达,既然是表达,那就需要听众和读者。长久以来,学生习作的读者只有自己和老师,久而久之,满足不了表达的需要,达不到交流的效果,也会影响创作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在评价上做做文章。评价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方式,多让自己评、同伴评、小组评,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大家在下面跟帖、发言。多元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拓展写作思路,保持写作的活力。

再次,教师可以让习作变化花样。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殊性,活泼、新颖的写作形式会更加吸引他们。例如,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除了走进自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各种生活情境,如超市购物、公园游玩、家庭聚会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不同的人物心理和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和情感体验。 再比如,跨学科整合:将写作与其他学科如科学、艺术、体育等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跨学科任务的同时进行写作。例如,科学课上观察动植物后写观察日记,艺术课上创作后写创作心得,体育课后记录比赛过程等。

二、沉浸体验,习作教学的核心

新课程标准强调体验式教学在习作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师需要整合身边的资源,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秋天的景色,感受秋天的气息,从而积累丰富的素材。教师带着学生们坐在操场上,抬头仰望,感受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学生一定会对蓝湛湛的天空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捡起地上飘落的银杏树叶仔细观察,还可以引导孩子凑近桂花树闻阵阵幽香。这些秋天的代表性事物都会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到教室里,再问学生有没有找到秋天,学生一定会有话可说。此时这些语句都是学生们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也是最好的习作素材积累。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校园中的写作素材。比如中秋节可以让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月饼,冬至让学生一起学习包饺子,了解各个节日的风俗,举办诗词大会、辩论大赛等等。让学生在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亲身体验的生活中积累素材,提升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与采访,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场、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回来后,让学生根据所见所闻写考察报告或采访心得。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进”历史事件、名人生平或科幻世界,体验不同的时空和情境,从而激发写作灵感。

三、情感表达,习作教学的灵魂

没有情感的作文如同失去了生命。为了让学生在习作中融入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情感。但有老师认为,让三年级的学生学会情感表达,难度较大。虽然要想将抽象的情感用具象的文字表达出来,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确实不是易事。但没有情感的习作就像失去了灵魂,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那么,如何才能让三年级的孩子学会在习作中融入情感呢?

首先,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生活是鲜活的,灵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直面情感。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饿是一种什么感觉,然后当食堂阿姨把饭菜送到了教室门口时,再让学生幻想今天饭菜吃在嘴里的感受。再把学生饭前、饭中、饭后的话都整理出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习作中的情感就是点点滴滴的感受,平时参加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这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其次,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教师可以运用代入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主人公的情感,从而学会在习作中表达真实的感受。通过亲身体验和代入情境,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情感,学会在习作中融入情感,使作文更加生动感人。例如在阅读童话故事时候,将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在脑海中重塑一个书中的世界,跟主人公一起去探险,一起去经历。学生在代入角色中能够说出最真实的感受,将自己置身情境中,才更有利于发挥想象,在习作中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

最后,还可以运用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情感的词汇,如“喜悦”、“悲伤”、“愤怒”、“惊讶”等,并教会他们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运用这些词汇。 还可以记录情感日记,鼓励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情感变化,可以是开心的事、难过的事、困惑的事等。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可以逐渐学会如何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组织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活动,如观看感人电影、听励志故事等,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四、学会修改,习作教学的关键

作文修改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修改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回炉重塑”的方法。为了使“回炉重塑”更加细化和个性化,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同伴互评与指导: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同类型的佳作,对比自己的作文,找出不足之处。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局外人的身份审视自己的作文,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再次,建立同伴互评机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作文并提出修改建议。教师可以提供一份详细的互评指南,帮助学生明确修改方向。再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可以进行一些个性化的反馈,除了指出问题外,还要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和鼓励性的话语。对于写作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和帮助。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检查语病,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通过多次修改,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写出更加精彩的作文。 甚至还可以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袋,记录他们每次作文的修改过程和成果。这有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增强写作信心。

总之,三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丰富的体验、引导情感表达和完善修改机制,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题,提升写作能力,写出更加精彩、生动、真实的作文,让他们的笔尖绽放出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