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作者

李菊萍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教育局 011700

摘要:语文要素是贯穿统编教材的主线,不仅告诉我们“教什么”,还告诉我们“怎么教、怎么学”,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钥匙,就能用好新教材,可以精准地打开统编教材的知识宝库,真正让“好学利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落实。

关键词:语文要素;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将众多文章进行了统筹设计,“双线”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种将二者高度融合的组元方式使得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加凸显,进而有利于把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按照一定的梯度进行组合,体现语文的系统性,更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双线”组元使得单元教学目标更加聚焦,教学指向更加明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却觉得很难将二者有机融合,语文要素也很难有效落实,容易概念化、贴标签式地讲解与机械训练。语文要素是贯穿统编教材的主线,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钥匙,就能用好新教材,可以精准地打开统编教材的知识宝库,真正让“好学利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如何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金钥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理解要素,准确把握。

语文要素是应时而生的一个概念,几乎是和统编版教材同步出现的。到底什么是语文要素呢?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这样解释: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习惯。理解语文要素的含义是有效落实的基础,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将语文要素当成纯粹的知识去机械地讲解、训练。这就是老师没有理解语文要素核心意义所造成的结果,教学与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标修订背后所承载的育人理念发生的变化,不仅要重知识、重技能,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我们要深研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真正领会语文要素的含义,才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最后,我们要有“学习任务群”的课程意识,找到语文要素与“学习任务群”的契合点,将二者有机融合,进而尝试“大单元主题教学”,既围绕单元学习主题,由过去设计一课一课的问题改为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参与具有真实情境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归类梳理,系统训练。

统编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将语文要素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方法点、能力点,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层次,融入到每一册教材的的每一个板块中。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通览教材,梳理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并将其归类整理,甚至还要了解初中学段,尤其是初一年级的语文要素,教学中时刻清楚我的学生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到哪里”,以做到整体把握,系统训练,有效衔接。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有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一”的读音;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指导读好疑问句和陈述句;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学习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有读好长句子;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有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有读好祈使句的语气,读好多个角色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单元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由读好字到读好词再到读好句子,既有递进,又有交叉,如果老师熟知各学段的语文要素及学习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瞻前顾后”,进行很好的勾连、复习、巩固、迁移,这样统筹规划,并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避免了教学的断层或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三、依据要素,确立目标。

一篇课文可能要达成好几个教学目标,但只能确立一个核心目标,核心目标往往承载着落实语文要素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该首先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然后厘清每一篇课文以及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不同板块所承担落实语文要素的功能、任务分别是什么,如有的课文是习得要素,而有的课文、板块是运用要素,当我们对整个单元学习任务有了清晰的界定,再确立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就能做到精准。

四、擦亮慧眼,提取要素。

语文要素是“隐在”的,渗透在语文教材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中,被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并体现在“单元导语”“课前导语”“学习泡泡”“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设计”中,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擦亮发现语文要素的慧眼,从语文教材的各个板块中寻找由语文要素分解出来的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

1.从“单元导语”中寻找。每个单元的开篇导语明确地说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

2.从“课前导语”中寻找。有些课文在文前会有“课前导语”这个板块,如五年级上册《搭石》的“课前导语”写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这段话提示我们本文的语文要素即能力训练点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3.从“学习泡泡”中寻找。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一课中两次出现的“学习泡泡”中分别写着“读完这部分后,我要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和“李大叔是谁?前面好像提到过,我再看看前面的内容”。这两个“学习泡泡”是在教给学生“如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告诉我们老师,本课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课后习题”中寻找。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习题一是: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课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这道习题就是在提醒我们本文的教学要重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一能力训练点。

5.从“语文园地”中寻找。“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单元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有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蒋军晶著.指向语文要素五年级教学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