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教学三步走 素养落实处

作者

刘宁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桃源中心小学 315600

摘要: 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道德修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笔者以《爱心的传递者》第二课时为例,探索了教学三步走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始运筹帷幄,课中层层递进和课后余音绕梁,达到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落实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三步走;核心素养

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如何通过课堂上老师的引导真正促进孩子们的思想建构,提升孩子们的道德素养,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呢?这是对思政课老师的一大挑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分为两课时,大部分第一课时侧重情感的激发,第二课时注重方法的指导。笔者通过摸索,认为既然侧重“导行”,那就侧重于一个“导”。笔者将教学分三步走,教师唯有走好了这三步,才有可能真正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在实践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下面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三下第三单元《爱心的传递者》第二课时为例,谈一谈笔者的粗浅想法。

一、课始运筹帷幄——为课堂奠基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课前能做足准备,做到运筹帷幄,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就等于为一堂课夯实了基础。笔者认为课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到胸有成竹。

1、调查了解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虽然他们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但是缺乏关爱他人的方法,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关爱他人时遭遇挫折,甚至出现无意中伤害他人的情况。他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知道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吗?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情,笔者在教学这一课前下发了一张调查表:

1.你有没有过别人帮助你,但是你并不高兴的经历?为什么?

2.你帮助别人有没有遭到拒绝?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3.你觉得帮助他人要注意什么呢?

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有帮助人的经历,但是遇到了拒绝,大部分当时并没有思考过原因。

问及帮助他人的方法时,基本提到的都是在帮助他人时,说话要温和有礼貌。再无其他深层次思考的答案。

2、定位教学目标

基于课前调查,结合教材编写的意图,笔者认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孩子明白助人要注意的3个方面。第一,帮助人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第二,助人前要考虑对方的真正需求;第三,帮助人时要尊重对方的隐私。只有做一个智慧的爱心传递者,你的爱心才能发挥它该有的温暖。

3、理清教学思路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笔者决定将本课分成“导入新课”、“助人有方法”、“助人明需求”、“保护自尊心”、“智慧助人我能行”、“儿歌总结”5大板块来教学。其中在“助人有方法”中笔者预期达成让孩子领悟助人要注意说话方式的小目标;在“助人明需求”中笔者预期达成让孩子领悟助人前要了解对方的真实需要的小目标;在“保护自尊心”中笔者预期达成让孩子领悟助人要尊重对方隐私的小目标;“智慧助人我能行”则是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讨论思辩,检测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做到智慧助人。

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能让老师对本课的导行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能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同时学生做了课前调查表,仿佛为他们在课堂上思维的驰骋指引了方向,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助推了导行目标的达成。

二、课中层层递进——为建构加码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全凭课堂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思考、发现、感悟、内化,促进孩子们道德建构,提升道德认知。下面笔者截取了课堂的部分环节谈一谈笔者的一些探索。

1.问题驱动,引发思考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发现身边忽略的关爱,体会到了关爱的美好,内心关爱他人的愿望已经被点燃,此刻需要一个自然的过渡引出本课的主题。笔者寻找了视频《那些美好的瞬间》,将学生带入了助人温暖的场景。接着播放由孩子们自己根据课本场景导演的一幕剧《亮亮的烦恼》。

师:谁来说说,亮亮明明是出于好心,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亮亮的帮助呢?

笔者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对亮亮助人失败原因的思考,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合作探究,促进明理

当学生明白了亮亮助人失败的原因后,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寻找到助人的法宝。

通过孩子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明白了原来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我们不仅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爱心,更要懂得善于帮助别人。

3.情境体验  深化感悟

当学生找到了助人的法宝后,笔者课上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孩子们在体验中,一定也会加深助人方法的感悟。

课前笔者就请一位同学排好了一幕剧:学习课代表浩浩从语文老师办公室出来,捧着一大叠的书,半路上不小心摔倒了,本子掉了一地。课上这位学生边说边演,笔者随即提问:如果你们看到了浩浩,会怎么帮助他呢?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通过讨论,孩子们总结出我们在助人时不仅可以用亲切的话语来表达,还可以通过行动来传递爱心和温暖。

4.角色扮演  促进建构

在感悟了助人有方法后,笔者将孩子们的视线从校内聚焦到了社会,播放了真实的新闻《重阳节“井喷”的爱心》。随即开展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上的三个问题:1.志愿者们的本意是不是想要帮助老人?2.为什么老人们反而不高兴?3.如果你是老人,你会对志愿者说什么?

笔者引导孩子们站在老人的角度,体会老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孩子们领悟到敬老院的老人其实最需要的是经常能给予陪伴和关心,接着开展了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志愿者,你会怎么帮助老人们呢?笔者扮演敬老院的老人,孩子们扮演志愿者。

通过角色扮演,孩子们学会了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了解别人的需要,能够很据对方的需要付出最有价值的爱心和帮助,促进了智慧助人的道德建构。

5.任务思辩 内化认知

通过课堂的学习,孩子们感悟了助人的方法,在课堂的最后,笔者给孩子们一个任务:提供两个生活场景,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讨论,你们会怎么帮助他们呢?

场景一:张磊同学的腿骨折了,待在病房里养伤的他,既想念大家又担心落下的功课。作为他的同学,我们该怎么办呢?

场景二:盲人女孩行走在盲道上,周围有几辆自行车停在盲道上,这时如果你在旁边,提前看到了,你会怎么办?

通过课堂中的思考探究、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讨论思辩等方式,通过一次次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帮助孩子们重新建构了原有的价值观。从孩子们回答和演绎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有了触动,情感得到了共鸣,对于如何智慧助人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助人的能力,孩子们的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课后余音绕梁——为固行助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强调人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社会性行为的和谐统一。为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上形成的道德认知能真正落实到课后的日常行为中,笔者认为“下课了”并不意味着课堂的结束,还应该再余音绕梁——巩固行为。因此笔者认为设计课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同时及时积极的评价能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1.助人行动  传递爱心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课后,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每人一本“爱心存折”,里面有日期、助人之事、公益活动、反思感悟等项目内容,倡导孩子们每天都善于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并思考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别人,写上助人后的感悟或者反思。

2.多元评价 激励促行

在一周一次的爱心分享会上,笔者先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孩子在小组里分享自己的助人事迹,同时小组里完成同伴评价。每个孩子的爱心存折一周上交一次,笔者都会给予评价,家长评价可以在分享前完成,也可以在分享后,综合多方评价,孩子们自己填写获得星星总数。

多元评价的方式,激励着孩子们把课上所学的助人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每1分积分都是自己努力的见证,每一枚奖章都是对自己助人成果的肯定。充满仪式感的颁奖仪式,更是让孩子们感到很自豪。一个学期下来,班级里涌现了一大批“爱心大使”,践行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孩子们个个都成为了有智慧的爱心传递者。

3.自我反思 道德提升

孩子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过程中,才能改变原先的行为模式,提升道德素养。每个月颁发完勋章后,笔者都会让孩子们写一写这一个月来的反思与收获,可以总结自己做的进步的地方,也可以写一写觉得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又会怎么做?

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情感体验,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升了道德认知,取得了“知行合一”的实效,落实了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了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道德素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学三步走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课始的运筹帷幄,课中的层层递进加上课后的余音绕梁,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丰富社会认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钟守权.传承与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胡莉英,高德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2020(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