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路径探索
杨加扬
广东省普宁市赤岗中学 广东普宁 515357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语文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革。优化教学内容,融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创新教学评价,将核心素养纳入考核体系,多维度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应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的颁布,不仅凝练地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学习任务群呈现学习任务、划归学习内容这一举措。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各学科教学都在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负有重要责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这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探索。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选择重知识轻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偏重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字词训练、课文讲解、写作指导,还是名著阅读、文化经典学习,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系列零散的语文知识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乏统整性、关联性和综合性的设计,语文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养成相脱节,忽视了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生活性、实践性不足,能力培养目标虚化,语文核心素养无法落到实处。
(二)教学过程实施重结果轻过程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过程的实施往往急于获得标准化的教学结果,看重显性的教学效果,如考试成绩、竞赛名次等,而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和情感生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缺乏表达交流、质疑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难以得到关注,教学生搬硬套教材、题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过程缺乏引导和训练,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难以在学习实践中获得发展。
(三)教学评价考核重分数轻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考核偏重结果性评价,以分数论英雄,无论是日常的课堂检测,还是阶段性的考试,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关注显性的知识达成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性评价重视不够,一张考卷、一个分数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无法对学生在语言实践、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方面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反馈和针对性指导。核心素养缺乏可测量的考核指标,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趋同,对学生语文学习缺乏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难以树立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逐渐丧失。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路径创新
(一)优化教学内容,夯实语文核心素养
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优化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精心打造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养培育为一体的语文课程。教材内容选择上,注重经典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精选蕴含丰富人文精神、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适当增加口语交际、语文实践、网络阅读等栏目,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组织上,加强不同版块、不同单元内容的整合,突出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科思维的一脉相承,如在字词教学中渗透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规律,引导学生体悟汉字的形音义关联;在课文教学中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探寻表达效果背后的思维逻辑;在单元整合时关注作品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在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中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等,融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系统性、关联性和综合性的语文学习 “大单元”。
(二)变革教学方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方式是落实教学内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突出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精心设计富于思考和创新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敢于表达,在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开展读者角色扮演,让学生代入作品情境,体验人物心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开展创意表达活动,支持学生创造性地转述、仿写、续写,培养语言表达的个性化风格等。[1]
(三)创新教学评价,引领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引领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将语文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考核范围,引导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评价内容上,要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维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在考查知识达成度的同时,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水平,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思维探究的深刻性、审美感受的独特性、文化理解的前瞻性,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主体上,要发挥教师、家长、学生的协同作用,教师要及时跟踪学生的语文学习,做好学习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家长要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状态,客观评价孩子的语文学习表现,学生要学会自我评价,制定语文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策略,发现自身语文学习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等多个评价视角,激励学生自觉践行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方式上,注重常态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册、语文学习型智能测评系统等形式,动态生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状况报告,及时向学生反馈在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发展与不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评价结果要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挂钩,切实发挥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导向功能。[2]
结语
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的语文教学,要立足语文学科育人的独特优势,聚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创新教育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形成适合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J].小学语文, 2023(4):1-1.
[2] 卢耀东,李兵.让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的现实三问[J].中学语文教学, 2024(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