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治观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罗丹娜
云浮市第一中学 广东云浮 5273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与机遇。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议题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基于法治观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精选议题、创设议境、建构活动三个维度的探索,以期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并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法治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治观念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阵地,其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议题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参与,从而在真实情境中提升法治素养。本文将从议题设计、情境创设、活动建构几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为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1.精选议题,培育法治素养
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的选择极为重要。精选议题不仅需要关注社会的时事热点,还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相契合。教师应以学生能够理解和参与的方式来设计议题,确保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并能从中汲取法治知识和观念。一个有效的议题应具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这一相关知识时,可以设计“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这一议题。此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行为,学生能从中理解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网络言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另外,除了贴近生活,精选议题还需具备一定的思辨性。在法律领域,许多问题并没有明确的黑白答案,而是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理性思考来得出结论[1]。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身权利与公共安全的界限”这一议题,鼓励学生从个人自由与社会安全的角度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法治理念的复杂性,学会权衡不同观点,并在辩论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在选择议题时,教师还需要兼顾法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单一法律条文或判例,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对法律、规则以及社会秩序的全面理解。每个议题都应围绕一个核心法治问题展开,并通过深入讨论、分析与总结,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从“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虚拟世界的法律管辖”以及“青少年犯罪与法律责任”等问题,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法治学习框架。通过精选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并接受法治的理念。
2. 创设议境,促进思维成长
议境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法治观念的重要环境。通过创设合适的议境,教师能够引发学生对法治问题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推动其思维的成长。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议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教师提供的情境,更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当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法律问题,进而加深他们对法治的理解。在创设议境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法治的必要性。例如,在讲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社会环境,设计类似“校园内的群体冲突”或“网络暴力”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法律规则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认识到法律的存在价值,还能深刻理解到法治观念的实际应用,促进其法律思维的转化[2]。另外,议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其真实性和挑战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那些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的社会事件和问题。同时,教师要设计情境的复杂性,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思考法律背后的原则和价值。例如,在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类模拟法庭的议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检察官、辩护人、法官等,在模拟法庭上对案件进行讨论与辩论。与此同时,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包括对议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如学生在议境中的参与度、互动质量以及议境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影响。通过这些评价指标,教师可以调整议境设计,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法治思维成长。
3.建构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至关重要。教学活动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延伸,更是法治观念得以内化和应用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法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以便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深度学习和实践。教师应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实践法治观念。课前活动可以通过布置相关预习作业,如查阅法律条文、观看法治宣传片等,让学生对即将讨论的议题有所了解,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通过这些预习活动,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课堂[3]。另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群体,如学生、家长、法律工作者等,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到法律规则的重要性。最后,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涵盖对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法治实践能力。通过这些评价指标,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结语:
构建基于法治观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文章所述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真实情境中深化法治观念的内化效果。同时,该评价体系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汝利. 探讨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 求知导刊, 2023,33(29):110-112.
[2]罗蓉华.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2022,18(13):104-106.
[3]曹会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行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