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背景下水利水电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作者

杨玲

会东县水利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水利水电行业,档案管理作为单位运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转型也势在必行。水利水电单位的档案涵盖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各个环节的重要信息,对于保障工程安全、提高工程效益、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存储、检索、利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已经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因此,研究数字化背景下水利水电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化背景下水利水电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档案管理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水利水电单位在档案管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系统性短板,硬件配置滞后于业务发展需求,存储设备多沿用传统磁盘阵列或本地服务器,设备服役周期长,存储容量与扩展能力受限,难以承载工程图纸、监测数据、影像资料等大体量档案信息的长期归档与高效调用。在软件层面,现有档案管理系统普遍缺乏统一标准架构,功能局限于基础登记与简单查询,未能集成元数据管理、全文检索、智能分类及数据关联分析等核心模块,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数据价值难以释放。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亦不健全,未普遍部署数据加密传输、身份认证、操作审计及灾备机制,关键档案数据面临非授权访问与意外损毁风险。基础设施的整体薄弱制约了档案管理从被动保管向主动服务的转型,难以支撑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档案信息实时性、完整性与可信度的技术要求。

(二)档案管理人员数字化素养有待提高

水利水电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多具备档案学专业背景,但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管理场景下,其知识结构呈现明显局限性。面对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元数据标引、数据库建模及信息系统运维等技术环节,普遍存在操作能力不足与系统认知薄弱的问题,制约了数字化流程的高效推进。人员对 OCR 识别、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转换、数据迁移与校验等关键技术环节的掌握程度较低,直接影响档案数字化质量与信息集成水平。与此同时,单位内部尚未建立常态化的数字能力提升机制,培训体系缺乏针对性与实操性,课程设计未能对接主流档案管理系统与数据治理标准,导致技术人员难以实现知识更新与技能迭代,整体数字化素养提升滞后于管理转型需求。

二、数字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单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一)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数字化技术通过集成光学字符识别(OCR)、数据库管理与信息检索算法,显著提升了档案处理的自动化水平。OCR 技术结合图像预处理与深度学习模型,可实现纸质档案的高精度文本转化,降低人工录入误差,提升数据采集效率。结构化数据库与元数据标引体系的构建,使档案信息具备语义化组织特征,支持多维度、模糊及关联查询,极大增强了检索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档案管理系统,支持分布式存储与弹性扩展,保障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同时,系统支持多终端协同访问,通过权限控制与日志审计机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信息共享与业务联动,推动档案资源由静态保管向动态服务转化,全面支撑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调用与决策需求。

(二)增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字化档案管理通过多层次安全技术体系构建,实现对档案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可靠防护。加密技术采用 AES、SM4 等高强度算法,对静态存储与动态传输数据实施端到端加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与非法篡改。访问控制基于角色(RBAC)或属性(ABAC)模型,结合身份认证机制,实现细粒度权限分配与操作行为审计,确保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访问合法性。备份恢复机制遵循“3-2-1”原则,即保留三份数据副本,存储于两种不同介质,并在异地部署至少一份,配合定期恢复演练,提升系统容灾能力。同时,日志监控与入侵检测系统实时捕获异常访问行为,形成主动防御闭环。上述技术协同作用,不仅强化了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也满足了档案管理对长期保存与合规性要求,为水利水电单位信息资产的安全可控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数字化背景下水利水电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水电单位需系统规划档案管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据存储架构,部署高性能、可扩展的存储阵列,支持海量档案数据的高效读写与长期保存。选用符合行业标准的档案管理软件平台,集成元数据管理、智能检索、电子文件归档与流程自动化功能,提升档案管理的集成化与智能化水平。网络安全部分应构建纵深防御体系,部署下一代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结合流量分析与行为建模技术,实现对异常访问的精准识别与实时阻断。定期开展渗透测试与漏洞评估,强化系统抗攻击能力。数据备份策略遵循“3-2-1”原则,构建本地与异地协同的容灾备份中心,采用增量备份与差异备份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恢复效率。通过存储冗余、加密传输与灾备演练机制,保障档案数据在完整性、可用性与可恢复性方面的技术合规,夯实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二)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素养

水利水电单位需构建系统化、分层次的档案管理人员数字化能力提升体系。依据岗位职责与技术发展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涵盖数字化档案处理、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运维及网络安全防护等核心技术模块,强化实操能力与技术融合应用。通过定期组织专题研修、技术讲座与跨单位经验交流,推动管理人员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动态,提升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水平。建立数字化素养评估机制,将培训成效与绩效考核、职业发展路径挂钩,形成持续学习的内生动力。同时,引入项目实践驱动模式,鼓励管理人员参与档案数字化项目规划与实施,在真实业务场景中深化技术理解与协同能力,实现人才能力提升与管理转型升级的双向促进。

结论

在数字化背景下,水利水电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必须积极推进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素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字化档案管理还可以为水利水电单位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水利水电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林莹 . 大数据时代水利水电单位档案可持续管理研究 [J]. 兰台内外 ,2023,(33):28-30.

[2] 何定华 . 探讨水利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发展 [J]. 办公室业务 ,2020,(14):125+131.

[3] 刘建琳 . 水利水电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风险与安全管理分析[J]. 水电站设计 ,2025,41(0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