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口老龄化下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郑岩岩
中铁九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疗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疾病多发,对医疗保险有着特殊的需求,如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等。然而,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政策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存在诸多“不适老”的症结,如保障水平不足、报销项目与实际需求脱节等。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对策,包括更新老龄健康理念、构建老年人专属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以及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等,旨在提升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医疗保险体系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有益思路,也为推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改革
一、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需求显著增加,老年人口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医疗费用也随之攀升,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巨大压力。同时,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支付比例、公共医疗服务覆盖以及基金运营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医疗保险制度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将从人口老龄化背景出发,探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特殊要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特殊要求日益凸显。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据统计,2024年我国老年人中,75%以上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最大危险因素[1]。由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往往较高,因此他们期望医疗保险能提供更高的报销比例,以减轻经济负担。同时,老年人也希望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能覆盖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必要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行动不便,对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需求更为迫切。他们希望医疗保险制度能提供更多上门医疗服务、老年友好型医疗机构等,以满足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三、我国现行医疗保障的“为老”政策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中,针对老年人的“为老”政策体现了国家对老年群体健康福祉的高度重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一系列旨在优化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措施逐步落地实施。核心政策框架围绕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与老年人优待制度展开,力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老年人医疗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基石,不仅覆盖了城乡老年人口,还通过不断提升参保补助标准,如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从2018年的490元增至2019年的520元,体现了对老年人的财政倾斜[2]。退休职工无需缴纳医保费,且享受更高的报销比例和更优惠的个人账户计入方式,特别是针对慢性病管理,将相关门诊费用及家庭病床服务纳入报销,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因病致贫的风险。医疗救助制度则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了额外保障,通过资助参保、就医费用补助等方式,确保低保、特困及建档立卡贫困老年人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减轻其经济负担。此外,老年人优待制度在多地实施,涵盖医疗服务的便利化与费用减免,如提供免费医疗辅助工具、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保健活动及减免门诊挂号费等,极大提升了老年人就医的可及性和满意度。
四、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不适老”症结
(一)保障水平与实际医疗支出负担不匹配
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在保障水平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匹配现象,特别是对于老年群体。老年人由于患病率高、住院率高、失能率高等特征,其医疗费用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约为65岁以下人群的3-5倍。然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在起付标准、报销比例及保障内容上未能充分向老年群体倾斜,导致老年人在医疗费用上的实际负担依然沉重。
(二)报销项目与老年群体医治行为、疾病谱特征不符
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项目主要针对全体人群,缺乏针对老年人口的特别保障。老年人多患慢性病,对疾病预防、日常保健、定期体检、病后康复及护理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现行医保政策保障严重不足,老年常见疾病及长期护理项目往往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导致老年人在这些方面的费用支出完全自理,增加了经济负担。此外,随着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的增多,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刚性,但医保政策对此类预防性、保健性项目的覆盖却极为有限,无法有效发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作用。
(三)保障形式未适应老年人口多元化健康需求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主要以现金补偿形式保障医疗费用,未能充分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健康需求。老年人不仅需要疾病治疗,更需要疾病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失能照顾等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过半数老年人有定期体检需求,且大量老年人需要医生出诊、上门巡诊、日常生活照料及长期护理等服务。然而,医保政策在这些方面的保障几乎空白,且报销范围限于定点医疗机构,不支持社区、居家、智慧平台及养老机构等非医疗机构的费用支出,限制了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多样性。
五、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策
(一)更新老龄健康理念,强化预防与健康管理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需更新老龄健康理念,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强化预防与健康管理。应借鉴国际经验,将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从传统的门诊和住院服务扩展到预防保健、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及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等领域。通过调整医保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和老年人参与健康管理活动,如定期体检、疾病预防讲座等,以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加强与卫生、福利等部门的协作,构建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体系,实现“以养节医”“以护节医”,有效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压力[3]。
(二)构建老年人专属医疗保险制度或政策
针对老年人医疗保障的特殊需求,我国应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或制定专门的老年人医保政策,借鉴美国Medicare制度或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包括门诊、住院、医疗护理及康复等在内的全面保障。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疾病谱、治疗路径及经济承受能力,采用更具针对性的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设施标准。同时,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老年人医疗保险的地位、筹资机制及保障内容,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筹资方面,可以引入退休者缴费、财政补助及民间资本等多元渠道,形成“统筹基金+政府补助+个人缴费+民间资本”的多元筹资模式。
(三)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增强基金财务稳健性
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需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以增强基金的财务稳健性,应明确老年人在医保筹资中的责任,探索实施退休者缴费制度,根据个人经济状况和能力设定合理的缴费比例。同时,加大政府财政对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确保政府补助在筹资中占据一定比例。鼓励企业集团、医疗机构等民间资本参与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此外,还应加强医保基金的监管和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利用,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可以分散风险、减轻财政压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医疗保障。
六、结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特殊要求日益凸显,而现行医疗保障政策在保障水平、报销项目、保障形式及筹资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不适老”的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进行深化改革。通过更新老龄健康理念,强化预防与健康管理,构建老年人专属医疗保险制度或政策,以及多元化筹资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同时,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完善医保互补体系,也是解决老年人医疗和护理需求的重要途径,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需求,还能够增强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稳健性,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统风险提供有力支撑。未来,我国应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保障老年人的健康福祉。
参考文献:
[1]魏月霞,白莹.人口老龄化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02):101-103.
[2]谢宇颖,姜欢,康正,赵子华,李洋,杨晶晶.浅谈人口老龄化下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S1):69.
[3]潘萍,覃秋蓓.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J].西南金融,2022,(02):89-100.
[4]阳义南,梁上聪.中国医疗保险制度“适老化”改革:国际经验与政策因应[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35(01):108-118.
作者简介:郑岩岩,女, 辽宁阜新人 ,1988年11月生人,汉,本科,现职称:中级经济师,工作单位:中铁九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