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教育理念重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韩雪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0
引言: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科学教育对于儿童认知发展和探究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幼儿园在科学教育中存在目标偏差、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调等问题,导致儿童兴趣难以激发,科学素养培养不足。自然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儿童天性、以自然体验为媒介,倡导以生活经验和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更加注重儿童主体性,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理解、能力发展与情感体验的全面统一,为儿童科学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坚实基础。
一、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自然教育理念的内涵
自然教育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主动探索与学习。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感知、观察和实验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儿童与植物、动物、水体、土壤等自然元素进行直接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儿童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获取信息,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初步认知。自然教育强调过程重于结果,鼓励儿童通过提问、实验和反思建立科学理解。这种理念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尊重兴趣和发展节奏,为儿童在早期阶段培养观察能力、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而促进其认知、情感和社会性能力的综合发展 [1]。
(二)自然教育的教育目标
自然教育的教育目标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知识获取,也涵盖情感、社会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目标设置以尊重儿童天性为前提,关注儿童的兴趣、需求和发展阶段。认知目标旨在帮助儿童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掌握基本观察、分类、比较和实验能力;情感目标强调激发儿童对自然的热爱与好奇心,培养责任感和生态意识;社会性目标注重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的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目标则鼓励儿童在探索和实验过程中提出新问题、尝试多种解决方案和创新方法。教育目标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科学活动将学习与真实情境结合,使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和自主性。通过明确目标的多维设计,自然教育能够在学前阶段为儿童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自然教育的教育方法
自然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倡导体验式、探究式和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强调儿童在真实环境中动手操作,如观察植物生长、测量天气变化或实验水流速度,使感知与认知紧密结合。探究式学习要求儿童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现象,从而逐步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参与式学习则通过集体讨论、合作探索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儿童在互动中获得知识,同时发展社会性能力和沟通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引导、示范和反馈的角色,提供适宜的资源和情境,帮助儿童在探索中形成科学理解。教育方法的核心是让儿童在主动参与和真实操作中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强化了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自然教育与儿童科学素养关系
自然教育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方法和认知基础。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还涵盖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自然教育,儿童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观察、比较、实验和推理,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相结合[2]。教育活动如观察昆虫行为、种植植物或模拟天气实验,使儿童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科学经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自然教育强调情感体验,使儿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产生好奇心和责任感,这种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持续的科学兴趣和探索动力。儿童通过系统设计的自然教育活动,能够逐步建立科学知识结构、探究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后续科学学习和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自然教育理念重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以幼儿为本位的目标取向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以幼儿为本位 的兴 作为教育目标设计的核心依据。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确保教育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自主参与和学习积极性。 设计分层目标,如低龄儿童以观察、触摸和感知为主, 进行初步探究[3]。教师在活动中要观察儿童的兴趣点, 展节奏。以幼儿为中心的目标设计,儿童能够在参与科学活动时体验成功感和 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科学兴趣。
(二)以生活经验为内容取向
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了 过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中真实的材料与情境来学习科学知识, 熟悉的环境结合,如观察校园植物生长变化、测量雨水积水、探 。生活经验导向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儿童感受到科学的实际 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儿童提出生活中遇到的疑问,并引导 儿童在自然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理解因果关系和基本规律,从而将科学学 活体验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三)以探究为过程取向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强调探究过程,鼓励儿童通过自主观察、动手实验和问题解决获得知识。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材料和情境,鼓励儿童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和尝试实验。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彩虹水实验”游戏:准备几种颜色的水和透明杯子,让儿童观察颜色混合的变化,并猜测会产生什么颜色。儿童在倒水、混合、观察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反复尝试逐步理解颜色混合的规律。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充当引导者角色,提供方法提示和观察工具,同时给予儿童充分自主空间。探究式活动能够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同时促进合作和交流能力发展。在长期实践中,儿童在探究中学会分析问题、尝试方法和总结经验,形成初步科学思维,为后续学习和科学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四)以凸显科学教育的人文性为文化取向
学前科学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融入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和关爱自然的价值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通过观察动植物生长 讨生态问题, 让儿童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珍贵和自然规律的奇妙。例如,幼儿在种植植物 责任利 记录生长变化培养耐心和观察力。科学教育的人文性强调儿童在理解 形成对社会、 环境和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同理心、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教育活动通过真实体验 讨论,引导儿童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价值,使科学学习不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也成为儿童道德和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以培养幼儿好奇心和创造力为能力取向
学前儿童具备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科学教育应以激发这种能力为重点。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儿童提出问题、进行自由探索、尝试 学装置或模拟自然现象。教师提供支持性资源和方法指导,而不干 解决方案,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和创新,儿童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长期实践中,儿童在观察、实验、表达和分享中 累经验,提升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
三、基于自然教育理念审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造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需要把 让儿童在真实体验中学会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花 天气变化或小动物行为的活动。活动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 象和尝试探索。教师在情境中提供适当的指导,例如演 节 。儿童在活动中自由动手、尝试实验,并通过记录或 学知识变得具体和可感知,激发儿童兴趣,也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 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二)营造积极的情绪体验
儿童在愉快和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好 造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可以通 观察过程中保持兴趣。例如,观察蚂蚁搬食物时,教师引导 录现象。在活动中,儿童互相讨论、合作操作,能够增强参与 好奇心,促进他们自主提问和探索,同时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持久性。 师在设 让儿童有挑战又能成功完成,从而体验到探索科学的乐趣和自信心。
(三)在游戏中学
游戏是学前教育最自然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将科学学习融入游戏中,儿童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观察、实验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天气变化”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操作水、风、太阳等材料观察效果;或通过“小小探险家”活动,让儿童在园区寻找植物、昆虫并记录观察结果。游戏活动结合科学内容,既有趣味性,也有学习目标,能够让儿童主动探索和思考。教师在游戏中提供指导和问题,引导儿童观察和实验,并鼓励他们表达发现。通过在游戏中学习,儿童在轻松氛围下掌握科学概念,培养合作能力和探究
能力,学习效果更加自然和持久。
(四)以表现性学习评价为引擎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应关注儿童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而不仅是结果。表现性学习评价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儿童实验操作、作品展示和 全面 解 儿童的学习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记录儿童在观察植物生长时的行为和表达,评价 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具体反馈和鼓励,引导儿童自 过表现性评价,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和方法,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儿童看到自己 和成长。这样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儿童为主体,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有助于儿童在探索中持续发展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自然教育理念下科学教育资源与教师角色优化
(一)利用多样化自然资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让儿童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某幼儿园教师利用幼儿园的花园、室外操场、小水塘、校园树木以及周边社区环境,设计观察、实验和探索活动。儿童通过触摸植物叶片、观察昆虫活动、记录天气变化等活动,能够直接感知自然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提供工具、实验材料和指导,如放大镜、量杯、观察记录表等,帮助儿童记录和理解所见现象 [5]。多样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使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让儿童在不同场景中接触不同类型的科学问题,激发好奇心。
(二)教师的观察与引导角色
在自然教育理念下,教师在学前科学教育中承担观察者和引导者角色。教师要细心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的兴趣点、思维方式和操作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和学习需求。例如,在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活动中,教师记录儿童提出的问题、实验尝试和讨论情况,以便在后续活动中提供针对性指导。教师引导儿童思考和实验,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鼓励儿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尝试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还需要设计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材料,提供工具、实验器材和参考信息,让儿童自主探索。
(三)创设跨学科教育活动
科学教育可以与艺术、数学、语言和社会研究等学科结合,设计跨学科活动,让儿童在综合实践中学习。在种植植物的活动中,某幼儿园 制作植物生长记录图表,用绘画表现植物生长过程。教师通过跨学科设计, 如观察、分析、表达和创造力。跨学科活动增加了科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 学概念和原理。教师在活动中提供引导和方法提示,同时尊重儿童自主探索, 式和 录方法。这样的活动不仅拓宽了儿童的知识面,还促进儿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 系 来 提高综合思维能力,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家园共育与社区参与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形成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某幼儿园教师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儿童观察天气变化和小动物行为,并鼓励儿童记录和分享发现。社区志愿者或科普场馆也可以为儿童提供实践活动,如参观生态园、参加环保活动、体验实验操作。家庭和社区的参与让儿童在不同场景中接触科学问题,形成连续、丰富的学习经验。教师在家园共育中提供指导和活动方案,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科学教育相互支持,增强教育效果。儿童在多元环境中学习,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培养社会性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结论
自然教育理念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在理念引领下实现了全面整合,儿童能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观察、实验和探索。教师在活动中承担引导和观察角色,儿童在生活经验和游戏情境中发展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科学教育与儿童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社会性和人文关怀意识。自然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教育模式有助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幼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尹龙梅 , 陈水平 . 自然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44(03):98-104.
[2] 王幡 , 管华 , 刘在良 .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最有利于学前儿童原则的贯彻落实 [J]. 内蒙古师范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3,36(05):57-66.
[3] 陈文红. 昆明市Y 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23.
[4] 熊外山. 幼儿园自然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 山西大学,2023.
[5] 李新展 . 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幼儿园自然教育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09):83-86.